《走向盛唐》观后感
作者: 皿星
上个周末非常充实、愉快,可谓品尝了一道文化大餐。周日在省博物馆观赏了一场高水准的展览:《走向盛唐 国宝大展》,据说这是湖南省博物馆建馆以来汇聚文物数量最多、级别最高的特展。该展览由国家文物局与14个省、市、自治区合作,展品是从“压箱底”珍藏中精心挑选的,大多数从未公开展出过。此前已在美国、日本、香港等地展出,获得了空前的成 功,如今归国展览,想必能给国人献上一场丰厚的文化盛宴。
展览共分为五部分,讲述了从汉代至唐朝这段中国历史上最为耀眼的光辉历史。由于刚从高中毕业,对于中国古代史还很有印象,所以在观赏过程中不时地感觉到亲切与熟悉。当那些穿越历史烟云的名字、典故、场景再一次浮现在眼前,不禁心潮澎湃。
展览首先从汉文化的传承开始,汉武帝北伐匈奴、开拓西域,奠定了中国辽阔疆域的基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西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全面发展,成就了中国封建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在众多展品中,印象最深的是东汉时期的绿釉陶楼。这座高162cm的陶楼由台基、门楼和五层楼阁组成,同时在各层门窗、屋脊和栏杆等部位,都塑有各种装饰物,在大气、壮观的同时不乏精致和小巧,着实令人震撼。据介绍,我国汉代的楼阁式建筑大多具备这样的风格和特点,结构严谨,高大美观,同时饰物繁多、精致。在华丽、大气的建筑物背后,是由整个强盛的国家来支撑的,于是不难想到,西汉鼎盛时期,中国走在世界的前沿。
还有许多展品同样价值连城,带有厚重的儒学印记。对于儒家思想,其影响和意义不言而喻,但自己一直不是特别感兴趣,于是对那些展品只草草地看了一遍。不过儒家的经典著作作为了解国学的重要资料是必须要读的。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令我眼睛一亮的东西,是一幅保存完好的竹林七贤砖画拓片!不可否认,竹林七贤是我非常仰慕的历史人物,初中时在一次音乐欣赏课中有幸听到了那首著名的《广陵散》,也第一次了解了竹林七贤的故事,七位贤士热衷于清谈和玄学,他们对于政治的不屑、对于名利的超脱与淡泊令人高山仰止。言归正传,这块砖画拓片高88cm、长240cm,线条流畅、柔软,但柔中有刚,颜色为黑白相间。画面描绘了七位贤士与荣启期交流时的场景,各人皆有独特的神态,生动、传神地展现了他们的不同性格,比如嵇康的傲然、阮籍的微笑和王戎的遐想。画面中添加荣启期这个人物,是为了达到画面和数字的对称,这是南朝绘画非常注重的布局。
接下来是展览的第二部分,游牧民族的南徙。东晋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故在这个部分的展品中,看到了栩栩如生的北魏、北齐陶俑和北周壁画,不过我更喜欢那些镀金铜鞍、陶马和骑马俑,让我们得以详细地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记得曾经在《中国国家地理》上看过对于陕西的专题介绍,其中有一篇名为《农牧交错带中的废都:统万城》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该文介绍了考古学家对于南北朝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建的大夏国国都统万城遗址的考察。从此我对游牧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也在这次展览中有针对性地关注了一下。
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接下来观赏了展览的第三部分,丝绸之路的繁荣。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我国的对外交流,特别是商旅往来从此畅通无阻,为沟通东西方的贸易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境外的先进文化和技术的输入对我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是成就大唐盛世的一个因素。谈及对外贸易,不得不记录这次展览中的一个重要级的国宝。3枚拜占廷金币的出土,再度开启了一段尘封多年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在3枚金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狄奥多西斯二世铸造的索里得双孔币。该金币的正面为狄奥多西斯二世半身像,他身穿铠甲,头戴盔甲,右手持标枪,左手持盾牌,背面为胜利女神像,并刻上了铸币时间和含金量。没想到一枚小小的金币上竟然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想必连同货币一同出土的,还有一段中外交流史上的佳话。
第四、五部分分别为佛教艺术的变迁和大唐盛世。关于佛教,因为有一整套颇有深度的佛学体系,对于那些,我是心存敬意的。同时,鉴于知识的贫乏和欣赏水平的限制,不敢妄加评论。从众多精雕细刻的佛像中,我能理解的仅仅是菩萨脸上那份慈眉善目和安然自若的端庄神态,那或许是历经沧桑、看破红尘后的豁达与恬淡。无论如何,仅心态的平和这一点,就是值得人类学习的。至于那个空前庞大、富强繁荣的大唐盛世,她是我们中国人永远的自豪与荣耀,这段历史也是我个人最为偏爱的。印象最深的展品是彩绘泥塑骑马女俑。此俑作当时唐代贵妇骑马出行装束,头梳高髻并戴帷帽,面施粉装,服饰华美。唐朝不愧是一个民族融合、思想开放的时代,妇女敢于摆脱传统生活的束缚,骑马狩猎,追求自由豪放的生活。在服饰上,敢于袒胸露臂,大胆展现女性特有的丰腴之美。也许我具有女权主义者的倾向,因为我的确十分欣赏这样的女性,非常推崇男女平等。
在展厅转了两小时有余,而且不时地做笔记,有些辛苦。在休息的间歇,看到一位中学生模样的学妹拿着许多问卷,大概是正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问卷调查,于是我欣然地接受调查,配合回答了一系列问题。问题的设计非常不错,比如我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这个展览、在观赏中得到了什么收获、给展览的主办方提一些合理建议等。我个人感觉,在长沙这样一个所谓的娱乐之都,文化氛围并不浓厚,这次能够在湖南博物馆观赏高档次的国宝展览实属不易,这位学妹能够抓住这个好机会开展问卷调查,相信会很有收获。而我,看到如此认真的学生,倍感欣慰。同时,自己也受益匪浅,不但回顾了古代史的相关知识,更加深了心中的那份民族自豪感。
作者: 皿星
上个周末非常充实、愉快,可谓品尝了一道文化大餐。周日在省博物馆观赏了一场高水准的展览:《走向盛唐 国宝大展》,据说这是湖南省博物馆建馆以来汇聚文物数量最多、级别最高的特展。该展览由国家文物局与14个省、市、自治区合作,展品是从“压箱底”珍藏中精心挑选的,大多数从未公开展出过。此前已在美国、日本、香港等地展出,获得了空前的成 功,如今归国展览,想必能给国人献上一场丰厚的文化盛宴。
展览共分为五部分,讲述了从汉代至唐朝这段中国历史上最为耀眼的光辉历史。由于刚从高中毕业,对于中国古代史还很有印象,所以在观赏过程中不时地感觉到亲切与熟悉。当那些穿越历史烟云的名字、典故、场景再一次浮现在眼前,不禁心潮澎湃。
展览首先从汉文化的传承开始,汉武帝北伐匈奴、开拓西域,奠定了中国辽阔疆域的基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西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全面发展,成就了中国封建文明的第一个高峰。在众多展品中,印象最深的是东汉时期的绿釉陶楼。这座高162cm的陶楼由台基、门楼和五层楼阁组成,同时在各层门窗、屋脊和栏杆等部位,都塑有各种装饰物,在大气、壮观的同时不乏精致和小巧,着实令人震撼。据介绍,我国汉代的楼阁式建筑大多具备这样的风格和特点,结构严谨,高大美观,同时饰物繁多、精致。在华丽、大气的建筑物背后,是由整个强盛的国家来支撑的,于是不难想到,西汉鼎盛时期,中国走在世界的前沿。
还有许多展品同样价值连城,带有厚重的儒学印记。对于儒家思想,其影响和意义不言而喻,但自己一直不是特别感兴趣,于是对那些展品只草草地看了一遍。不过儒家的经典著作作为了解国学的重要资料是必须要读的。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令我眼睛一亮的东西,是一幅保存完好的竹林七贤砖画拓片!不可否认,竹林七贤是我非常仰慕的历史人物,初中时在一次音乐欣赏课中有幸听到了那首著名的《广陵散》,也第一次了解了竹林七贤的故事,七位贤士热衷于清谈和玄学,他们对于政治的不屑、对于名利的超脱与淡泊令人高山仰止。言归正传,这块砖画拓片高88cm、长240cm,线条流畅、柔软,但柔中有刚,颜色为黑白相间。画面描绘了七位贤士与荣启期交流时的场景,各人皆有独特的神态,生动、传神地展现了他们的不同性格,比如嵇康的傲然、阮籍的微笑和王戎的遐想。画面中添加荣启期这个人物,是为了达到画面和数字的对称,这是南朝绘画非常注重的布局。
接下来是展览的第二部分,游牧民族的南徙。东晋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故在这个部分的展品中,看到了栩栩如生的北魏、北齐陶俑和北周壁画,不过我更喜欢那些镀金铜鞍、陶马和骑马俑,让我们得以详细地了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记得曾经在《中国国家地理》上看过对于陕西的专题介绍,其中有一篇名为《农牧交错带中的废都:统万城》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该文介绍了考古学家对于南北朝时期匈奴人赫连勃勃所建的大夏国国都统万城遗址的考察。从此我对游牧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也在这次展览中有针对性地关注了一下。
沿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接下来观赏了展览的第三部分,丝绸之路的繁荣。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我国的对外交流,特别是商旅往来从此畅通无阻,为沟通东西方的贸易与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境外的先进文化和技术的输入对我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也是成就大唐盛世的一个因素。谈及对外贸易,不得不记录这次展览中的一个重要级的国宝。3枚拜占廷金币的出土,再度开启了一段尘封多年的中外文化交流史。在3枚金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狄奥多西斯二世铸造的索里得双孔币。该金币的正面为狄奥多西斯二世半身像,他身穿铠甲,头戴盔甲,右手持标枪,左手持盾牌,背面为胜利女神像,并刻上了铸币时间和含金量。没想到一枚小小的金币上竟然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想必连同货币一同出土的,还有一段中外交流史上的佳话。
第四、五部分分别为佛教艺术的变迁和大唐盛世。关于佛教,因为有一整套颇有深度的佛学体系,对于那些,我是心存敬意的。同时,鉴于知识的贫乏和欣赏水平的限制,不敢妄加评论。从众多精雕细刻的佛像中,我能理解的仅仅是菩萨脸上那份慈眉善目和安然自若的端庄神态,那或许是历经沧桑、看破红尘后的豁达与恬淡。无论如何,仅心态的平和这一点,就是值得人类学习的。至于那个空前庞大、富强繁荣的大唐盛世,她是我们中国人永远的自豪与荣耀,这段历史也是我个人最为偏爱的。印象最深的展品是彩绘泥塑骑马女俑。此俑作当时唐代贵妇骑马出行装束,头梳高髻并戴帷帽,面施粉装,服饰华美。唐朝不愧是一个民族融合、思想开放的时代,妇女敢于摆脱传统生活的束缚,骑马狩猎,追求自由豪放的生活。在服饰上,敢于袒胸露臂,大胆展现女性特有的丰腴之美。也许我具有女权主义者的倾向,因为我的确十分欣赏这样的女性,非常推崇男女平等。
在展厅转了两小时有余,而且不时地做笔记,有些辛苦。在休息的间歇,看到一位中学生模样的学妹拿着许多问卷,大概是正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问卷调查,于是我欣然地接受调查,配合回答了一系列问题。问题的设计非常不错,比如我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这个展览、在观赏中得到了什么收获、给展览的主办方提一些合理建议等。我个人感觉,在长沙这样一个所谓的娱乐之都,文化氛围并不浓厚,这次能够在湖南博物馆观赏高档次的国宝展览实属不易,这位学妹能够抓住这个好机会开展问卷调查,相信会很有收获。而我,看到如此认真的学生,倍感欣慰。同时,自己也受益匪浅,不但回顾了古代史的相关知识,更加深了心中的那份民族自豪感。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