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早上5点半起床到办公室,就有游客打电话来投诉。”北京旅游集散中心副总经理李永茂上周接受笔者采访时无奈地说。
据他介绍,游客投诉的对象是声名狼藉的“黑导”、“黑车”、“黑社”。他们在北京旅游市场上存在了近20年,被业内称为“游击队”。由于他们人数多、覆盖面广、机动灵活,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其屡次打击均未能彻底根绝。
北京旅游集散中心是被外界视为肩负“ 剿黑”任务的“正规军”,但一年过去了,这支“正规军”几乎陷入了“阵地失守”的困境中。
“游击队”死灰复燃
7月、8月是北京旅游市场的旺季。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西南角,来自江苏淮安的石先生却为一日游的票价犯了愁:面前的北京旅游集散中心的大门玻璃上用显眼的红字写着“八达岭长城—定陵一日游160元”,而在旁边仅仅几步之遥处,胸带“北京旅游集散中心工作证”的“业务员”对此旅游线路的要价只有80元,而且声称可以上门接送。同为“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为什么却有两个价格,并且相差如此之大?像石先生一样为买票犯难的游客不在少数。其实,这正是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一直与非法一日游“交火”的反映。
北京旅游集散中心的有关人士说:“由于不知情,很多游客被七八十元的低票价诱惑,误入‘黑导’组织的非法一日游行列,这无疑对他们的客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去年9月,为整合北京旅游资源,打击“黑导”、“黑车”,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推动下,北京旅游集散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然而,自其成立之初就受到非法一日游的反扑。
连日来,笔者蹲点发现,早上7点钟旅游集散中心售票大厅开始营业之前,一些“黑导”就已“上岗”。他们身着旅游工作服,佩带“北京旅游集散中心工作证”,佯装集散中心工作人员,在售票大厅门前招揽游客。为了多揽生意,一些“黑导”甚至到晚上10点多还不“下班”。
据集散中心的一位保安人员透露,当人多繁杂或保安换岗时,“黑导”还会公然进入售票大厅抢夺客源。
一名“黑导”曾这样说:“我们运作起来机动灵活,在线路价格、人员管理上运营成本比‘正规军’低多了,和他们争夺客源有竞争优势!”
为提高社会知名度、避免旅游产品过于单调,今年4月,北京旅游集散中心将成立之初的3条线路扩为10条,“五一”期间再次开通2条北京周边休闲游线路,7月份又在线路游之外成立了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的旅行社,多次对其旅游产品进行了调整。
然而,这些举措却没有净化一日游市场、有效扩大自身的客源,相反却被“黑导”、“黑车”、“黑社”见招拆招,逐一化解。
“正规军”入不敷出
一年来,北京旅游集散中心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整合资源,反而严重亏损。据《北京商报》在援引北京市旅游局提供的数字时称:集散中心每月的毛收入只有38万元左右,而运营成本高达98万元,平均每月亏损60万元。
北京旅游集散中心的股东之一、北京巴士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发布的上年年报则显示,从成立到年底仅3个多月的时间,集散中心亏损就达到352万元。北京市假日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消息也显示,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北京共接待国内游客448万人,而重点打造的旅游集散中心只接待游客2.5万人,仅占总量的0.56%。
据了解,北京旅游集散中心自成立至今共接待游客14万人左右,在淡季日均流量200人~300人,旺季日均流量1000人~1100人。业内人士表示,集散中心日均接待游客要达到3000人,才能有望盈利。
据北京旅游集散中心知情人透露,中心开业至今已亏损300多万元。但有业内人士估计,亏损有可能在千万元左右。身背双重身份
“市场环境是导致集散中心亏损的最主要因素。”李永茂分析说,旅游集散中心是近几年才有的新事物,它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个过程。
然而,业内人士分析说,旅游集散中心的自身定位也存在问题。旅游集散中心定位模糊,有人认为它是政府打击非法一日游的事业单位,不以追求利润为目标。
李永茂解释说,集散中心是纯粹的企业,但承担一定的政府职能,规范整个城市的旅游经营,带有一定的公益性。据他介绍,集散中心受到政府部门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
社会知名度不高也是影响旅游集散中心盈利的因素。在旅游集散中心的网站上一则“您对集散中心了解吗?”的调查显示,只有30.17%的投票者选择“十分了解”,选“不太清楚”、“一点都不了解”的占58.37%。可见,加大宣传力度已刻不容缓。
对于旅游集散中心的发展前景,李永茂表示:“以后我们将不断调整业务结构、售票服务,采取电子售票,进社区、进宾馆、进大学城,力求将市场做大。”(来源:工人日报)
据他介绍,游客投诉的对象是声名狼藉的“黑导”、“黑车”、“黑社”。他们在北京旅游市场上存在了近20年,被业内称为“游击队”。由于他们人数多、覆盖面广、机动灵活,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其屡次打击均未能彻底根绝。
北京旅游集散中心是被外界视为肩负“ 剿黑”任务的“正规军”,但一年过去了,这支“正规军”几乎陷入了“阵地失守”的困境中。
“游击队”死灰复燃
7月、8月是北京旅游市场的旺季。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西南角,来自江苏淮安的石先生却为一日游的票价犯了愁:面前的北京旅游集散中心的大门玻璃上用显眼的红字写着“八达岭长城—定陵一日游160元”,而在旁边仅仅几步之遥处,胸带“北京旅游集散中心工作证”的“业务员”对此旅游线路的要价只有80元,而且声称可以上门接送。同为“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为什么却有两个价格,并且相差如此之大?像石先生一样为买票犯难的游客不在少数。其实,这正是北京旅游集散中心一直与非法一日游“交火”的反映。
北京旅游集散中心的有关人士说:“由于不知情,很多游客被七八十元的低票价诱惑,误入‘黑导’组织的非法一日游行列,这无疑对他们的客源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去年9月,为整合北京旅游资源,打击“黑导”、“黑车”,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推动下,北京旅游集散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然而,自其成立之初就受到非法一日游的反扑。
连日来,笔者蹲点发现,早上7点钟旅游集散中心售票大厅开始营业之前,一些“黑导”就已“上岗”。他们身着旅游工作服,佩带“北京旅游集散中心工作证”,佯装集散中心工作人员,在售票大厅门前招揽游客。为了多揽生意,一些“黑导”甚至到晚上10点多还不“下班”。
据集散中心的一位保安人员透露,当人多繁杂或保安换岗时,“黑导”还会公然进入售票大厅抢夺客源。
一名“黑导”曾这样说:“我们运作起来机动灵活,在线路价格、人员管理上运营成本比‘正规军’低多了,和他们争夺客源有竞争优势!”
为提高社会知名度、避免旅游产品过于单调,今年4月,北京旅游集散中心将成立之初的3条线路扩为10条,“五一”期间再次开通2条北京周边休闲游线路,7月份又在线路游之外成立了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的旅行社,多次对其旅游产品进行了调整。
然而,这些举措却没有净化一日游市场、有效扩大自身的客源,相反却被“黑导”、“黑车”、“黑社”见招拆招,逐一化解。
“正规军”入不敷出
一年来,北京旅游集散中心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整合资源,反而严重亏损。据《北京商报》在援引北京市旅游局提供的数字时称:集散中心每月的毛收入只有38万元左右,而运营成本高达98万元,平均每月亏损60万元。
北京旅游集散中心的股东之一、北京巴士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发布的上年年报则显示,从成立到年底仅3个多月的时间,集散中心亏损就达到352万元。北京市假日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消息也显示,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北京共接待国内游客448万人,而重点打造的旅游集散中心只接待游客2.5万人,仅占总量的0.56%。
据了解,北京旅游集散中心自成立至今共接待游客14万人左右,在淡季日均流量200人~300人,旺季日均流量1000人~1100人。业内人士表示,集散中心日均接待游客要达到3000人,才能有望盈利。
据北京旅游集散中心知情人透露,中心开业至今已亏损300多万元。但有业内人士估计,亏损有可能在千万元左右。身背双重身份
“市场环境是导致集散中心亏损的最主要因素。”李永茂分析说,旅游集散中心是近几年才有的新事物,它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个过程。
然而,业内人士分析说,旅游集散中心的自身定位也存在问题。旅游集散中心定位模糊,有人认为它是政府打击非法一日游的事业单位,不以追求利润为目标。
李永茂解释说,集散中心是纯粹的企业,但承担一定的政府职能,规范整个城市的旅游经营,带有一定的公益性。据他介绍,集散中心受到政府部门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
社会知名度不高也是影响旅游集散中心盈利的因素。在旅游集散中心的网站上一则“您对集散中心了解吗?”的调查显示,只有30.17%的投票者选择“十分了解”,选“不太清楚”、“一点都不了解”的占58.37%。可见,加大宣传力度已刻不容缓。
对于旅游集散中心的发展前景,李永茂表示:“以后我们将不断调整业务结构、售票服务,采取电子售票,进社区、进宾馆、进大学城,力求将市场做大。”(来源:工人日报)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