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佛窟
人的善良是不要披袈裟的
此刻,沿着牧羊人辟出的路走进克孜里亚大峡谷。峡谷两侧的山高约百余米,谷内细流蜿蜒,蹊径曲回,险狭处天开一线,仅容人仄身贴壁而行,山腹开阔处,遍布丛生的野草,犹如平沙庭院,阿艾石窟离地面约40米,现今在山崖的一侧由上至下悬垂一条软梯,这是登上石窟唯一的途径。或许最初开凿石窟的人也曾架设过索梯,从崖壁陈旧的磨痕可以看出这里曾 经有一架摩崖悬梯。洞窟不高,进洞时要躬身而入。
据佛本生记载,释迦牟尼是在遇到一个流浪人而萌生出家意念的,凡人出走未必弃俗,但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是其必然,弃家出走是他宫闱奢华生活的了断,也是他顿悟的因,一切造化也都因释迦牟尼游走而缘生。六年苦行的生活,让释迦牟尼心力交瘁,以至于在尼连禅河浣洗蓬头垢面时,竟不得不攀援树枝勉强上岸,当他饮尽了村妇施舍的牛奶时,顿有所悟,放弃了苦行生涯。采取苦行以达到解脱是佛教最初的修行方式,但后来的佛教徒大多数摒弃了苦行修道的方法,原始的佛教在教义上似乎并无分歧,只是因为不同的修行方式产生了诸多部派。于是,成千上万的人在尼连禅河中趟过,或欣喜、或悲痛、或寂然、或雀跃,那条自然之河在众生推波助澜下变成了圣水,正不知圆了多少人的夙愿。
那条虔诚的人流朝东方走来,我翻检释迦牟尼身后的经卷,在经卷上圈点佛教东传途经的每一个驿站。那条似乎平静伸向邈远的路其实与我走的一样,我与斯途有一步之隔的选择,但不知为何潜意识走的却是平行的另一条路。我正坐在瀚海的古今路上,看着这条佛行之路。僧人走路是修禅,行者走路,只是不带禅风。我以为,佛的境界不过是平常人生活升华的复原,达悟深处并不需要寻找那个永恒,而是平常态地在心里留下真实,佛的乐园毕竟在身外,我心里认同的乐园是将身边事物的感受化成欣悦。我不以为只有净土才能生出善种,也难理喻佛性人皆有之的梵音,平凡人的心性无不是至善田地。我不想那个渺茫而空无的净土,每个人具有实在的良知,而不是朦胧中的佛性,因为人的善良是不要披袈裟的,披袈裟用来装点异类,那只是一种行为方式而已。
其实,我所钦慕的是苦行六年的释迦牟尼,因为那是他追求精神升华,履行亲身体验的自由之旅。我所以知佛、识佛是释迦牟尼六年苦行,而自他以“四谛”、“八正道”阐教,及至涅磐后便见生疏,对其后诸多衍生的部派“经、律、论”则视而不闻,因为,原本向往的自由韵味已经淡化,而人性的自由又不能用佛法来权衡。但佛教文学、艺术、逻辑等在人类文明史上是值得承认、探求的,那些琅琅上口的偈文及佛学化音乐形式也都是值得研习的,倘作为人生惟一的信仰则大可不必——至少我。
此刻,沿着牧羊人辟出的路走进克孜里亚大峡谷。峡谷两侧的山高约百余米,谷内细流蜿蜒,蹊径曲回,险狭处天开一线,仅容人仄身贴壁而行,山腹开阔处,遍布丛生的野草,犹如平沙庭院,阿艾石窟离地面约40米,现今在山崖的一侧由上至下悬垂一条软梯,这是登上石窟唯一的途径。或许最初开凿石窟的人也曾架设过索梯,从崖壁陈旧的磨痕可以看出这里曾 经有一架摩崖悬梯。洞窟不高,进洞时要躬身而入。
据佛本生记载,释迦牟尼是在遇到一个流浪人而萌生出家意念的,凡人出走未必弃俗,但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是其必然,弃家出走是他宫闱奢华生活的了断,也是他顿悟的因,一切造化也都因释迦牟尼游走而缘生。六年苦行的生活,让释迦牟尼心力交瘁,以至于在尼连禅河浣洗蓬头垢面时,竟不得不攀援树枝勉强上岸,当他饮尽了村妇施舍的牛奶时,顿有所悟,放弃了苦行生涯。采取苦行以达到解脱是佛教最初的修行方式,但后来的佛教徒大多数摒弃了苦行修道的方法,原始的佛教在教义上似乎并无分歧,只是因为不同的修行方式产生了诸多部派。于是,成千上万的人在尼连禅河中趟过,或欣喜、或悲痛、或寂然、或雀跃,那条自然之河在众生推波助澜下变成了圣水,正不知圆了多少人的夙愿。
那条虔诚的人流朝东方走来,我翻检释迦牟尼身后的经卷,在经卷上圈点佛教东传途经的每一个驿站。那条似乎平静伸向邈远的路其实与我走的一样,我与斯途有一步之隔的选择,但不知为何潜意识走的却是平行的另一条路。我正坐在瀚海的古今路上,看着这条佛行之路。僧人走路是修禅,行者走路,只是不带禅风。我以为,佛的境界不过是平常人生活升华的复原,达悟深处并不需要寻找那个永恒,而是平常态地在心里留下真实,佛的乐园毕竟在身外,我心里认同的乐园是将身边事物的感受化成欣悦。我不以为只有净土才能生出善种,也难理喻佛性人皆有之的梵音,平凡人的心性无不是至善田地。我不想那个渺茫而空无的净土,每个人具有实在的良知,而不是朦胧中的佛性,因为人的善良是不要披袈裟的,披袈裟用来装点异类,那只是一种行为方式而已。
其实,我所钦慕的是苦行六年的释迦牟尼,因为那是他追求精神升华,履行亲身体验的自由之旅。我所以知佛、识佛是释迦牟尼六年苦行,而自他以“四谛”、“八正道”阐教,及至涅磐后便见生疏,对其后诸多衍生的部派“经、律、论”则视而不闻,因为,原本向往的自由韵味已经淡化,而人性的自由又不能用佛法来权衡。但佛教文学、艺术、逻辑等在人类文明史上是值得承认、探求的,那些琅琅上口的偈文及佛学化音乐形式也都是值得研习的,倘作为人生惟一的信仰则大可不必——至少我。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