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金庸书友会"会长万润龙先生与西湖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洞交流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十一月四日下午,杭州西湖文化研究会在新华网和杭州网发出通知,为纪念金庸先生捐赠"云松书舍"十周年,约请"金庸迷"翌晨集会,与金庸的"关门弟子"--最后一名博士生卢敦基先生、杭州"金庸书友会"会长万润龙先生等交流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谁知道五日一大早捷足先登的"不速之客"却是两家电视台的记者,他们看到网上的通知,对这话题很感兴趣,早早跑来时,要采访对象却是 一个也没有到,只有云松书舍院主、西湖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耿乙匀女士为此周日前来加班,在她自己的办公室迎迓。
原来今天适值杭州马拉松比赛隆重举行,玉古路、灵隐路一带首当其冲。这时候虽然赛事已近尾声,这两条到云松来的必经之路上还是车满为患,虽经小耿几次电话催促,专家们也都姗姗来迟。西湖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洞赶到时,先来一步的卢敦基博士已经拒绝了媒体采访的要求。
卢博士是个很低调的人,一贯不希望记者在他身上"挖什么新闻报料",看他自己在一篇文章中的表述即可见其心曲:
当年我二十多岁读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的硕士生时,姜亮夫先生为所长。他是梁启超和王国维的学生,已是年老体衰,早不能正常上课,但偶尔说几句,真是咳唾珠玉。当时自己年轻,全不当回事。在科研单位浸润多年后,猛地忆起一二,不禁冷汗遍体,所谓龚自珍"猛忆儿时心力异,一灯红接混茫前"差近。等过了四旬拜到金庸先生门下问学,我已知道前辈之无际无涯,小心倾听,仔细体会,再也不敢掉以轻心,莽撞鲁直。现在鼓噪的媒体,操刀者多为二十余岁的学子,不禁让我想起自己的当年。
而看起来不修边幅的他应付记者则坚守历来的原则,叫做"没什么好说",原话是"你难道期望你的学业能与一个仓促打电话的人说清楚?""一个学人,只能凭成果说话。轶闻趣事,自为娱乐明星风采,与我辈盖无涉也",于是电视台的小记者告退。
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浙江办事处主任、文汇报浙江记者站站长、主持唯一为金庸先生所授权的"金庸茶馆"的万润龙先生从文三路绕路多多,好不容易方得过来,居然花了三十多块打车费。作为资深的高级记者,他脑子里新闻报料正多,与卢博士相反,万会长一坐下来就口若悬河。
一般人看来,杭州的金庸茶馆和金庸别墅大概就是一回事,就连杭州西湖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前来采访的记者也没闹清楚,发出来的报导就把二者混为一谈。"金庸别墅"--云松书舍主任小耿为此还专程去访问了"金庸茶馆",做过沟通。"茶馆"是金庸先生授权组织"金庸书友会"而开办的一家茶馆,位于杨公堤北端原西湖区政府所在地;"别墅"则是整整十年前金庸捐赠给杭州人民的这座云松书舍--"云"是指五云山,"松"即是指九里松。金庸出资建造的这座别墅,原来是打算他百年之后捐赠杭州市的,但造好后金庸来看,觉得太大,说自己来住并不合适,于是决定提前捐赠了。仪式就在1996年11月5日隆重举行。他的好友汪道涵先生亲来参加并题写了"云松书舍"四个大字,现在就镌刻在"双峰插云"碑亭旁的一块巨石上和书舍的大门上。
万会长从"金庸书友会"谈起,说他与金庸先生的相识源于他的一篇写金庸的文章,得到首肯以后,先生问他是否看过全部作品,他据实回答,金庸便很高兴,说很多人交谈起来能知道分明没有读,却不肯承认,他就不喜欢。这位"千古以来以文致富第一人",其"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每一部小说,都是作品主题鲜明,思想内容丰富。而从此万润龙就与金庸、与金庸茶馆、与金庸书友会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次耿乙匀院主组织十周年纪念活动,要邀请嘉宾,首先当然就想到了万先生和卢先生。
又想到杭州西湖文化研究会的法律顾问楼韬先生同时就是金庸先生的法律顾问,而他又是万、卢二位的朋友。楼大律师到了,又介绍说,吉利集团副总裁、北京吉利大学的执行校长罗晓明先生正在杭州,罗先生还有一个职务,就是"金庸读书会"副会长。有这样几位人物在云松书舍畅论大侠,也不辱没今天的十周年纪念了。
万润龙先生作为资深记者和金庸先生的朋友,披露金庸见证过香港文化从起步到繁盛的各个阶段,他是一个报人,也是著名影评人,甚至还是导演,他与内地高官过往甚密,后来还提出了香港回归后基本法起草的"主流方案",确立了目前香港政体的基本框架。他还总是在"创造新闻和被新闻追逐"。比如"浙大博导资格事件"直接导致他以八十高龄去剑桥大学读学位,日前被余秋雨当作活生生的例子论证"六大文化误区",说象金庸这样的人"创造的文化,大学是否都有能力创造出来?也许只是对他们作一些追随性的研究和学习罢了",然而在有些人眼里却不具备博导资格,这不是误区是什么?
但金庸本人几次表示"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学问不够",因此对这次高龄求学特别认真,万先生说,金庸的意思是"尽管有名气,有财富,多年来还是耿耿于怀自己只有大学本科学历"。剑桥大学校长曾亲自到港颁给金庸先生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但是本着求学的精神,金庸还是坚持要求去剑桥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据万先生揣测,可能金庸对有人批评他学问不及浙大副教授很介意,因此在八十一岁高龄的时候还打算去证明自己的能力,金庸的态度是"不问学位,只求学问"。
汪道涵先生看过金庸的全部14部小说,说看出了两个字:仁和义。他认为,金庸的小说是可以向青少年普及的,而社会接受金庸则应该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金庸的小说风靡香港时,在大陆却属"禁书",直到邓小平会见金庸,说他也看过金庸的小说,方才解禁。近年又有我们的教材能否接受金庸的小说的争论,后来作出了肯定的结论,理由是:作为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金庸把江湖传奇与历史风云、侠义柔情与绝世武功、人生哲学与民族文化传统熔为一炉,开辟了武侠小说的崭新境界,使武侠小说的可读性和文化品位都得到提升,金庸小说于是编进了高二学生必读的《读本》。金庸的小说既然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专家学者的认可,由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既然能够长时间地占领我们的荧屏,我们的学生读物为何不能选录金庸的小说呢?
金庸曾经笑谈自己的"墓志铭",说会这样写: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十几部武侠小说。他的小说有几亿人喜欢。他自己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万先生甚至经金庸授权办了杂志《金庸茶馆》,成为讨论金庸小说的专门的阵地。
然而金庸流行的这个时代,正是中国人的精神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化的时代,休闲文化兴起 ,金庸正逢其时。从文化的眼光看,在一个商业文化盛行的环境中,商业运作也增加了他的影响,如不断地被改编成电视剧。另外,从金庸和武打片来讲,有一种外来的商业文化本土化的倾向,金庸的小说写到中国的历史,甚至是武术等等,它有效地利用了中国传统的资源,这种资源很容易唤起人们心底的记忆,也会很快地得到呼应,加上他的很多读者,头脑中根本没有什么文化储存,从这种小说里间接地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就对金庸佩服得不得了。"从本质上讲,除了加上一点现代人的心理之外,金庸对历史的书写并没有新的眼光和思想,也没有文本价值"。但从商业小说来说金庸是很成功的,香港的商业文化是有成就的。
在座的金庸书友会副会长、北京吉利大学执行校长罗晓明著书《人格本位》,引人注目。他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重新反思大学理念与思考教育的真谛,并对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教育理想及不少成功者进行研究,并汲取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思想精华,举一反三,以独特的思维方式重新解读教育,又在对中外学者的"人格"理论研究中,重温了蔡元培先生的完全人格理论,提出了"人格本位"教育理念。这理念正与西湖文化研究会努力研究和贯穿的"西湖人格"理念契合。而金庸先生也为这本书题了词。
十年来,云松书舍已经成为很多人休闲品茗雅集聚会的首选,尤其在金桂飘香的时候。
谁知道五日一大早捷足先登的"不速之客"却是两家电视台的记者,他们看到网上的通知,对这话题很感兴趣,早早跑来时,要采访对象却是 一个也没有到,只有云松书舍院主、西湖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耿乙匀女士为此周日前来加班,在她自己的办公室迎迓。
原来今天适值杭州马拉松比赛隆重举行,玉古路、灵隐路一带首当其冲。这时候虽然赛事已近尾声,这两条到云松来的必经之路上还是车满为患,虽经小耿几次电话催促,专家们也都姗姗来迟。西湖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洞赶到时,先来一步的卢敦基博士已经拒绝了媒体采访的要求。
卢博士是个很低调的人,一贯不希望记者在他身上"挖什么新闻报料",看他自己在一篇文章中的表述即可见其心曲:
当年我二十多岁读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的硕士生时,姜亮夫先生为所长。他是梁启超和王国维的学生,已是年老体衰,早不能正常上课,但偶尔说几句,真是咳唾珠玉。当时自己年轻,全不当回事。在科研单位浸润多年后,猛地忆起一二,不禁冷汗遍体,所谓龚自珍"猛忆儿时心力异,一灯红接混茫前"差近。等过了四旬拜到金庸先生门下问学,我已知道前辈之无际无涯,小心倾听,仔细体会,再也不敢掉以轻心,莽撞鲁直。现在鼓噪的媒体,操刀者多为二十余岁的学子,不禁让我想起自己的当年。
而看起来不修边幅的他应付记者则坚守历来的原则,叫做"没什么好说",原话是"你难道期望你的学业能与一个仓促打电话的人说清楚?""一个学人,只能凭成果说话。轶闻趣事,自为娱乐明星风采,与我辈盖无涉也",于是电视台的小记者告退。
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浙江办事处主任、文汇报浙江记者站站长、主持唯一为金庸先生所授权的"金庸茶馆"的万润龙先生从文三路绕路多多,好不容易方得过来,居然花了三十多块打车费。作为资深的高级记者,他脑子里新闻报料正多,与卢博士相反,万会长一坐下来就口若悬河。
一般人看来,杭州的金庸茶馆和金庸别墅大概就是一回事,就连杭州西湖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前来采访的记者也没闹清楚,发出来的报导就把二者混为一谈。"金庸别墅"--云松书舍主任小耿为此还专程去访问了"金庸茶馆",做过沟通。"茶馆"是金庸先生授权组织"金庸书友会"而开办的一家茶馆,位于杨公堤北端原西湖区政府所在地;"别墅"则是整整十年前金庸捐赠给杭州人民的这座云松书舍--"云"是指五云山,"松"即是指九里松。金庸出资建造的这座别墅,原来是打算他百年之后捐赠杭州市的,但造好后金庸来看,觉得太大,说自己来住并不合适,于是决定提前捐赠了。仪式就在1996年11月5日隆重举行。他的好友汪道涵先生亲来参加并题写了"云松书舍"四个大字,现在就镌刻在"双峰插云"碑亭旁的一块巨石上和书舍的大门上。
万会长从"金庸书友会"谈起,说他与金庸先生的相识源于他的一篇写金庸的文章,得到首肯以后,先生问他是否看过全部作品,他据实回答,金庸便很高兴,说很多人交谈起来能知道分明没有读,却不肯承认,他就不喜欢。这位"千古以来以文致富第一人",其"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每一部小说,都是作品主题鲜明,思想内容丰富。而从此万润龙就与金庸、与金庸茶馆、与金庸书友会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次耿乙匀院主组织十周年纪念活动,要邀请嘉宾,首先当然就想到了万先生和卢先生。
又想到杭州西湖文化研究会的法律顾问楼韬先生同时就是金庸先生的法律顾问,而他又是万、卢二位的朋友。楼大律师到了,又介绍说,吉利集团副总裁、北京吉利大学的执行校长罗晓明先生正在杭州,罗先生还有一个职务,就是"金庸读书会"副会长。有这样几位人物在云松书舍畅论大侠,也不辱没今天的十周年纪念了。
万润龙先生作为资深记者和金庸先生的朋友,披露金庸见证过香港文化从起步到繁盛的各个阶段,他是一个报人,也是著名影评人,甚至还是导演,他与内地高官过往甚密,后来还提出了香港回归后基本法起草的"主流方案",确立了目前香港政体的基本框架。他还总是在"创造新闻和被新闻追逐"。比如"浙大博导资格事件"直接导致他以八十高龄去剑桥大学读学位,日前被余秋雨当作活生生的例子论证"六大文化误区",说象金庸这样的人"创造的文化,大学是否都有能力创造出来?也许只是对他们作一些追随性的研究和学习罢了",然而在有些人眼里却不具备博导资格,这不是误区是什么?
但金庸本人几次表示"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学问不够",因此对这次高龄求学特别认真,万先生说,金庸的意思是"尽管有名气,有财富,多年来还是耿耿于怀自己只有大学本科学历"。剑桥大学校长曾亲自到港颁给金庸先生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但是本着求学的精神,金庸还是坚持要求去剑桥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据万先生揣测,可能金庸对有人批评他学问不及浙大副教授很介意,因此在八十一岁高龄的时候还打算去证明自己的能力,金庸的态度是"不问学位,只求学问"。
汪道涵先生看过金庸的全部14部小说,说看出了两个字:仁和义。他认为,金庸的小说是可以向青少年普及的,而社会接受金庸则应该是一种时代的进步。上世纪八十年代前,金庸的小说风靡香港时,在大陆却属"禁书",直到邓小平会见金庸,说他也看过金庸的小说,方才解禁。近年又有我们的教材能否接受金庸的小说的争论,后来作出了肯定的结论,理由是:作为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金庸把江湖传奇与历史风云、侠义柔情与绝世武功、人生哲学与民族文化传统熔为一炉,开辟了武侠小说的崭新境界,使武侠小说的可读性和文化品位都得到提升,金庸小说于是编进了高二学生必读的《读本》。金庸的小说既然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专家学者的认可,由金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既然能够长时间地占领我们的荧屏,我们的学生读物为何不能选录金庸的小说呢?
金庸曾经笑谈自己的"墓志铭",说会这样写:这里躺着一个人。在20世纪、21世纪,他写过十几部武侠小说。他的小说有几亿人喜欢。他自己觉得这是一件好事。万先生甚至经金庸授权办了杂志《金庸茶馆》,成为讨论金庸小说的专门的阵地。
然而金庸流行的这个时代,正是中国人的精神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化的时代,休闲文化兴起 ,金庸正逢其时。从文化的眼光看,在一个商业文化盛行的环境中,商业运作也增加了他的影响,如不断地被改编成电视剧。另外,从金庸和武打片来讲,有一种外来的商业文化本土化的倾向,金庸的小说写到中国的历史,甚至是武术等等,它有效地利用了中国传统的资源,这种资源很容易唤起人们心底的记忆,也会很快地得到呼应,加上他的很多读者,头脑中根本没有什么文化储存,从这种小说里间接地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就对金庸佩服得不得了。"从本质上讲,除了加上一点现代人的心理之外,金庸对历史的书写并没有新的眼光和思想,也没有文本价值"。但从商业小说来说金庸是很成功的,香港的商业文化是有成就的。
在座的金庸书友会副会长、北京吉利大学执行校长罗晓明著书《人格本位》,引人注目。他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重新反思大学理念与思考教育的真谛,并对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教育理想及不少成功者进行研究,并汲取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思想精华,举一反三,以独特的思维方式重新解读教育,又在对中外学者的"人格"理论研究中,重温了蔡元培先生的完全人格理论,提出了"人格本位"教育理念。这理念正与西湖文化研究会努力研究和贯穿的"西湖人格"理念契合。而金庸先生也为这本书题了词。
十年来,云松书舍已经成为很多人休闲品茗雅集聚会的首选,尤其在金桂飘香的时候。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