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乌兰巴托俨然一个开放的国际化大都会。然而,出了市区,哪怕只是十几公里的地方,就可以看到一片片贫民窟。由于历年冬天零下40度的寒流袭击,每年都有大量的牛羊遭受损失,许多受灾牧民在家乡丧失了生计,不得不移居到首都乌兰巴托来求生。这些居住在城市边缘简陋房子里的人,找不到工作,很容易沾染酗酒的恶习。新富们大兴土木,建造豪华别墅,天天泡酒吧,喝的是洋酒,坐的是 高级车,把子女送往美国或欧洲受教育;穷人却在为三餐犯愁。城乡差别的加大,贫富两极的分化,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蒙古属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2003年人均收入只有476美元(中国2003 年人均收入为1000美元),据蒙古官方统计的数字显示,现在有36%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实际的数字比这个更高,蒙古现在是世界上人均接受国际援助最多的国家。目前,由于牧民大量涌进乌兰巴托,烧饭、取暖用的是煤炭和木头,再加上汽车尾气大量排放,让蒙古人自豪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也受到了污染。特别是傍晚,浓浓的烟雾让你喘不过气来。七十多岁的老汉毕力格很怀念过去的平淡日子,尽管没有如今满大街五光十色的商店,但医疗、求学、就业和退休金都有保障。也有蒙古人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只要增强竞争意识,把握发展机会,就能过上好日子。蒙古总统巴嘎班迪在答记者问中也提到,如同世界上所有古老文明一样,蒙古的游牧生活方式正受到来自现代文明的冲击,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蒙古包,搬进城市里的高楼,是越来越多的蒙古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城市化、定居进程与传统畜牧业是同步发展的,是顺应全球化发展进程的。
“我们的生活比前几年好多了”,乌仁图娅告诉我, “现在乌兰巴托出过国的人很多,普遍见多识广。别的不说,我们对衣服的品位,穿衣的西化,时髦的程度就超过你们中国内地人。”
这个我承认。乌兰巴托35岁以下的人口占四分之三还要多,是个年轻的城市,再加上时髦的装扮,考究的服饰,俊男美女倒是不在少数。离开乌兰巴托的那天我们就偶遇了两位美女。最开始吸引我们的并不是她们的美貌,而是她们的坐骑——不是与她们时尚装束相搭配的靓车,而是骏马。
两个人来到酒吧前,便将马拴在门口。拴马的方法也很独特,不是把马拴在什么东西上,而是将马的前后腿双双拴在一起,这样马就只能在原地打转转,不会走开了。在后来的聊天中我们得知两个女孩都是大学生,而且都在外国留过学,一个在德国,一个在英国。她们告诉我,许多年轻人都像她们一样经过西方教育的洗礼,脱去了传统的蒙古袍,代之以紧身衣裤,吊带背心;扔掉了马奶酒,惟啤酒、鸡尾酒不入;抛弃了草原,而成为酒吧、咖啡屋的常客;甚至曾经的马背上的民族,在她们这一代将忘记骑马的本领。
更多的蒙古人已经意识到传统正在悄然远离他们,而开始注意寻找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这两个女孩就是为了告诉更多的年轻人骑马是蒙古人最基本的本领,提醒他们不要忘本,才骑马去酒吧的。当然,极少有人在市区骑马。曾经停用50年的老蒙文又恢复使用。蒙古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字幕同时使用新、老蒙文,一些单位的牌匾上也是新、老蒙文并用。蒙古政府现在还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学习一年老蒙文。大多数人对老蒙文都怀有一种强烈的民族感情。每年一度的民族传统活动那达慕大会开始恢复从前的盛大场面。喇嘛教在蒙古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恢复。乌兰巴托的一些喇嘛庙又重新开放,庙里有一些喇嘛念经,也有一些人来祈祷,但更多的是参观者。那达慕大会上,也有喇嘛诵经,祈祷幸福与和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全球化进程的迅速发展,蒙古也面临从单一的游牧生活方式,走向城市化、定居化的生活以及融入人类现代文明的问题。就像没有了蒙古包的乌兰巴托一样,更多的现代化城市将在蒙古出现。生活方式可以改变,然而,不能丢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
蒙古属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2003年人均收入只有476美元(中国2003 年人均收入为1000美元),据蒙古官方统计的数字显示,现在有36%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但实际的数字比这个更高,蒙古现在是世界上人均接受国际援助最多的国家。目前,由于牧民大量涌进乌兰巴托,烧饭、取暖用的是煤炭和木头,再加上汽车尾气大量排放,让蒙古人自豪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也受到了污染。特别是傍晚,浓浓的烟雾让你喘不过气来。七十多岁的老汉毕力格很怀念过去的平淡日子,尽管没有如今满大街五光十色的商店,但医疗、求学、就业和退休金都有保障。也有蒙古人持不同看法,他们认为,只要增强竞争意识,把握发展机会,就能过上好日子。蒙古总统巴嘎班迪在答记者问中也提到,如同世界上所有古老文明一样,蒙古的游牧生活方式正受到来自现代文明的冲击,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蒙古包,搬进城市里的高楼,是越来越多的蒙古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城市化、定居进程与传统畜牧业是同步发展的,是顺应全球化发展进程的。
“我们的生活比前几年好多了”,乌仁图娅告诉我, “现在乌兰巴托出过国的人很多,普遍见多识广。别的不说,我们对衣服的品位,穿衣的西化,时髦的程度就超过你们中国内地人。”
这个我承认。乌兰巴托35岁以下的人口占四分之三还要多,是个年轻的城市,再加上时髦的装扮,考究的服饰,俊男美女倒是不在少数。离开乌兰巴托的那天我们就偶遇了两位美女。最开始吸引我们的并不是她们的美貌,而是她们的坐骑——不是与她们时尚装束相搭配的靓车,而是骏马。
两个人来到酒吧前,便将马拴在门口。拴马的方法也很独特,不是把马拴在什么东西上,而是将马的前后腿双双拴在一起,这样马就只能在原地打转转,不会走开了。在后来的聊天中我们得知两个女孩都是大学生,而且都在外国留过学,一个在德国,一个在英国。她们告诉我,许多年轻人都像她们一样经过西方教育的洗礼,脱去了传统的蒙古袍,代之以紧身衣裤,吊带背心;扔掉了马奶酒,惟啤酒、鸡尾酒不入;抛弃了草原,而成为酒吧、咖啡屋的常客;甚至曾经的马背上的民族,在她们这一代将忘记骑马的本领。
更多的蒙古人已经意识到传统正在悄然远离他们,而开始注意寻找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这两个女孩就是为了告诉更多的年轻人骑马是蒙古人最基本的本领,提醒他们不要忘本,才骑马去酒吧的。当然,极少有人在市区骑马。曾经停用50年的老蒙文又恢复使用。蒙古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字幕同时使用新、老蒙文,一些单位的牌匾上也是新、老蒙文并用。蒙古政府现在还规定,大学生在校期间都要学习一年老蒙文。大多数人对老蒙文都怀有一种强烈的民族感情。每年一度的民族传统活动那达慕大会开始恢复从前的盛大场面。喇嘛教在蒙古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恢复。乌兰巴托的一些喇嘛庙又重新开放,庙里有一些喇嘛念经,也有一些人来祈祷,但更多的是参观者。那达慕大会上,也有喇嘛诵经,祈祷幸福与和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全球化进程的迅速发展,蒙古也面临从单一的游牧生活方式,走向城市化、定居化的生活以及融入人类现代文明的问题。就像没有了蒙古包的乌兰巴托一样,更多的现代化城市将在蒙古出现。生活方式可以改变,然而,不能丢的是一个民族的传统。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