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与失温零距离接触

[日期:2007-06-01] 来源:乐途旅游  作者: [字体: ]
  一旦同时有“冷”、“风”、“湿”这三个因素存在,你就要认真考虑体温过低的可能性。

  冷当然是体温过低的首要条件,只要气温低到二十度以下失温就可能发生。人的身体在感到冷时会主动调节产生更多的热量,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体温稳定,但是(尤其在野外)如果制冷因素强于身体调节能力,失温就很容易发生了。

  风是一个很强的制冷因素。一般的羊毛、棉织品、抓毛绒以及领袖底边不能扎紧的衣物的防风性能都不好。在有风、气温低时,这些衣物的综合保暖性能是很有限的,所以去野外带件能防风的衣服是很重要的。防风衣服未必要GORE-TEX这样的顶尖材料做成,有收口的轻便尼龙夹克衫甚至雨衣都会很管用。

  湿是另一个制冷因素。由于空气隔热性能好,人体就是暴露在低温空气下也能维持一段正常体温(37℃)。如果穿着湿内衣(因为出汗,雨雪或者掉到河里了),湿衣服贴在身上会通过传导和蒸发使加速热量丧失。水的导热性能比空气大八十多倍,寒冷时身上穿件湿衣服比不穿衣服还冷(如果风不能直接吹到皮肤上的话)。排汗内衣都是用合成材料制成,可以很快把皮肤表面的水排到外边。

  冷、风、湿三者关系是这样的:只有寒冷和风时,普通的挡风隔热的衣服就能解决; 只有湿衣服和寒冷时,找没风的地方脱下衣服就会大大减缓失温速度;只有风和湿衣服但温度不冷(指气温接近体温)时不会有问题。一个简短有效的防止失温的说法是:冷、风、湿只允许接受两者。

  2001年5月华峥嵘在太白山就是丢掉了他的装备而丧命的。当时温度可能在没风情况下并不低得吓人,但结合大风和潮湿在没有额外挡风隔热衣服(或睡袋)情况下,几小时内让他达到晚期失温一点也不惊奇。晚期失温的人,心脏弱得就是很轻微的移动也会导致心力衰竭。

  最常见的三类做内衣和隔热层的材料是棉、羊毛和某些化纤织物。棉的性能不宜做内衣;羊毛是很好的天然保暖材料,即使在湿的情况下也很暖和,在聚酯化纤出台之前曾是户外保暖的最佳材料;现在化纤品越来越便宜,又有不招虫、轻便、速干、不刺痒等优势,所以化纤已大部分取代了羊毛在户外服装中的地位。

  失温的预防措施

  1、避免淋湿全身

  2、避免暴露在寒风中

  3、避免或杜绝产生脱水现象。

  4、适当的保暖防水措施,户外运动要注意保持体温,保证内衣干燥是很重要的。

  失温的急救原则

  失温的治疗要从避免散发更多的热量开始,让患者不再暴露在寒冷中。首先应脱去湿衣物,换上干衣服,以温暖的衣物、睡袋等裹住患者全身;

  如果只能现场救治的话,将热水带包在厚手套或袜子里,放在患者的腋窝或腘窝处,因为这里的大血管最接近身体的表层;

  如果患者仍有吞咽能力,给其服用热而甜的流食。如果患者呈半昏迷状态,不必喂他喝水。失温的治疗应持续,直到患者恢复排尿为止。某些时候,需要借助于他人的身体直接接触,才能让患者暖和过来。

  对于严重的失温,若已不省人事,则让他以复原姿势躺着;若患者呼吸及心跳停止,应展开心肺复苏术,并尽快需要将患者尽快转送到医院治疗。失温的患者必须小心搬移,以免无意间让大量的冷血液从表皮回流到心脏,这可能会导致心律失调。

  对失温患者突然加温会导致患者休克。严重失温的患者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恢复正常体温,这一段时间里必须时时观察。切记不可给患者喝酒,亦不可擦拭或按摩患者四肢,也不可鼓励患者作运动。

  在极高山区条件充分的可以考虑吸氧。在行军途中被困于风雪的,应在最短时间内设置营地,或挖雪坑、雪洞躲避风雪。有一个流传下来的传说是两个人裸体贴身睡一个睡袋,最好是鼻子对鼻子,这样不容易冻死。

  户外提示:

  人体正常体温35.8-37.8℃,一般在下午15-17时最低。

  高海拔地区气温低于平地,每上升1000米气温降低6℃(气温垂直递减率=6℃/Km)。

  体温在环境影响下通过蒸发(Evaporation)、辐射(Radiation)、对流(Convection)、传导(Conduction)而降低。

  除非温度每天都接近30℃,永远记得在身边多带件衣服,大塑料袋也能短暂地防风防雨;

  “-30℃的寒风”和“-10℃的绵绵细雨加强风”相比,后者更容易引起失温。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