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北京小伙骑车42天到西藏 出发前自行车被盗(图)

[日期:2010-10-09]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北京晚报 [字体: ]

  在连接北京与拉萨的众多国道、省道,或是不知名的小道上,连续42天,每天骑行100多公里。与之相呼应的,是飘满灰尘的空气,是晒破的皮肤、干裂的嘴唇、酸痛的膝盖,是肮脏的住宿和饮食,有时还有危险和恐惧。当然也有千回万转后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美景,可此时,往往为了在天黑前赶到下一个住宿点,只能选择抛弃美景,继续猛蹬脚下的踏板。说起来,这是一场喜悦较少,而痛苦却很多的旅程,但每年选骑车前往西藏的人仍数以万计,而且逐年递增,有人估计,今年将有超过10万人骑行西藏。

  在北京从事IT工作的贺青春就是其中之一。今年6月,他从北京天安门出发,历时42天,行程4000余公里,骑坏了两条轮胎,到达拉萨布达拉宫广场。在西藏逗留了不少时日后刚刚返回北京。昨天,他讲述了自己在青藏线上42天的所见所闻。

  出发前自行车被盗

  贺青春在6月初向公司请了3个月的长假,他计划清晨看完升旗仪式后,从天安门正式出发。3日晚上,他在复兴门一个朋友家借宿,这样早晨就不会太仓促。4日凌晨3点,他在闹钟的提醒下起床开始洗漱。其实没有闹钟他也不会误点,这一晚他几乎没怎么睡着,大脑一直为即将开始的旅程兴奋着。

  凌晨4点贺青春和朋友一起来到楼下。他提着沉重的自行车驮包,突然发现找不到车了,贺青春形容当时的自己“轰的一下傻了”。

  在派出所录了口供,贺青春在清晨阳光的照耀下回到了自己家,独自生闷气。朋友为了替他排解,喊他去郊区散心。4日下午,贺青春在密云一处山间不慎踩上了尖锐的石子,脚掌严重扎伤。接下来近一个月的时间,他只能蹦跶着一条腿来往于家和医院之间。6月29日,伤口完全愈合,贺青春买了辆新车,几乎没有磨合,就踏上了旅程。

  出发前连遭意外,朋友们都劝他:“这是老天警告你呢。别去了吧?”贺青春很坚决:“我已经29岁了,如果今年不去,以后去的可能性更小。”在30岁前骑行京藏,是贺青春好几年前的梦想了。

  前半程很“杯具”

  骑行西藏有4条最受欢迎的线路,分别是川藏、滇藏、新藏和青藏,贺青春选择了后者。他从北京出发,需要经过河北山西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最后到达西藏。前10天,他都是在河北、山西境内骑行。这是最令他崩溃的一段路程,很多次,他都想放弃。

  “实在太热、太脏了,一路上都是拉煤的大货车,骑在后面只能吃灰。”第一天,贺青春四肢皮肤上被晒出了无数个小泡,开始脱皮。第七天,贺青春一边骑一边在心里咒骂:“不骑了,回去了!”第10天,他进入了内蒙古境内,“杯具”结束了。

  接下来,一路顺利。美妙的风景在进入青海省后开始层出不穷。“难怪人家都建议我直接坐火车到兰州,然后骑行青藏线。前半段旅程真是毫无乐趣可言。”贺青春事后进行了总结。

  人在旅途有苦有乐

  在骑行的42天里,贺青春遇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当看见一位打扮与自己相似的骑手,他就会上去攀谈,然后结伴走上一段。“一个从天津出发的小伙子,1米82的身材,骑着一辆24寸的小车,腿都伸不直,也一路骑到了拉萨,全靠体能好;一位50来岁的大姐,从兰州出发,等她到了拉萨,老公再开着车去接她,路上很多连续上坡,有时长达三四十公里,她骑不动就推着,很有毅力。还有一位患有心脏病,膝盖做过手术的老人,骑车旅游有一年多了,他和我讲了许多人生感悟,分手时还叮嘱了半天。这些人都让我非常感动,给了我很多帮助。”

  即使有朋友做伴,但骑车旅行和徒步不一样,体能有强弱之分,骑行速度也无法统一,如果为了迁就弱者而放慢速度,骑行往往会更加费力。多数时间,贺青春都是听着mp3独自在路上,只有到了约定的目的地后才和朋友们聚集,共同就餐。

  有一次,在青海境内,笔直的马路上一处阴凉都没有,大家都骑得非常艰辛。体力较好的贺青春被要求前行探路,遇到大树再通知后方。可这一骑就是30公里,贺青春只看到一个移动通讯发射塔,考虑良久后,他觉得不能在塔下乘凉,辐射太大了。最后,他终于在路边看到了一辆停靠的大货车,太阳斜照在车身上,投下了一片阴影。贺青春飞蹬过去,看见两个年轻男子正在车下吃西瓜。他们招呼说:“来,吃点吧。”这对贺青春来说简直是福音。他迅速吞掉数块西瓜,然后打电话给后方朋友:“快骑,有两位大哥请吃瓜!”

  完成心愿后有些失落

  就这样,掺杂着惊喜和汗水的42天过去了。一路上,贺青春和磕长头的藏族妇女们交谈,在屋顶漏着大洞的养路工人休息站过夜,和傍晚一收工就围在一起唱歌跳舞的藏民交朋友。

  推着车站在布达拉宫广场时,预期的兴奋没有如期而至,贺青春突然感到有些失落。他对记者说:“毕业后工作6年,一直在不知道未来将如何的状态下生活着。工作乏味了,想到了旅行。现在旅行的目标完成了,人又一下子变轻了,飘飘荡荡仿佛没了着落。”

  贺青春的这番感悟很像美国60年代一部经典电影《毕业生》中讲述的那样,中产阶级出身的年轻人行为叛逆,对抗并逃避着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当目的达成时,脸上却不约而同出现了迷茫的表情。

  贺青春在路上遇到了上百位骑行西藏的人,大多数都是不到30岁的年轻人。“我们厌倦了工作,厌倦了无法改变的生活。”大家彼此传达着这个信息,有些消极,但是很真实。本报记者黄敬

  照片由贺青春提供 (来源:北京晚报)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