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关于钓鱼逆风走漂的原因初探

[日期:2011-03-02] 来源:www.chnfishing.net  作者: [字体: ]
凡有悬坠钓经历的朋友大都知道,风天,尤其3级以上风力时,悬坠钓走漂现象严重。风浪推动钓组,随风移动本不足为奇,但却有一个小问题尚还迷惑着少数新钓友,那就是逆风走漂现象——风向西刮,漂向东走。道理何在?
    一、江河缓流。
    经常在流水中施钓的朋友都知道,缓流河段无风条件下走漂一般是顺水流流动方向的。水在河道中的流动也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即靠近河底和岸边的水,流动速度慢,越远离边壁(包括河底)的水,流动速度越快。这一现象随流速越大而越明显,及致产生我们能看到的急流段水面漩涡。再形象一些说,站在河岸上的钓鱼人面对的河水不是全层等速度流动的,而是下层流速慢,越上层流速越快。这种呈梯形的上下层流速分布规律之强弱趋势称为流速梯度,随水深等条件而不同。缓流河水经过桥墩、拦水坝、河湾、水草等局部障碍地形处,其后面一般会形成大小不等的回流区,在较强的回流部位施钓,逆流向走漂也会遇到。
    二、坑塘湖库封闭静水域水下暗流。
    身处地球重力场中的自然水体,都会始终保持一个自由液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水平面。湖库坑塘,风浪使上层水不断向下风岸流动,而下层水为了弥补上风水位的“亏失”,会形成持续的逆风向水下回流,以恢复、保持自然水体的水位平衡。这也是封闭水体的一种自然运动平衡现象,并非怪异。静水体下层回流的强弱随风力、水深、水体大小等条件不同而不同,大家常见的逆风走漂现象原因多出于此。一般经验规律是水浅的钓位,回流走漂现象严重,较深水位不太明显。大水域深水回流较缓但持久,小水域回流感觉强但恢复却快。当水面风浪和水下回流速度恰好接近相同或由于水下特异地形水深等原因,我们有可能会遇到虽有风浪却不走漂的特殊情况。
    风浪走漂现象所带来的烦恼大家都有体会:1~2级风力时,面积较小的静水域一般只能见到水面薄浪,有时会带动浮漂随风向移动(风浪小尚不足以形成下层强势反转水流带动浮漂,或由于局部地形使得逆向流不明显)。这种情况可以采取两种策略:一是照常调钓,注意观察浮漂横移过程中的动态漂讯和抛竿后的细微降讯漂讯;另一种被动策略就是逐步增加钓目使两钩饵进一步贴底来定住浮漂。
    大风浪反向水流逆风走漂情况,如果能靠进一步弯曲脑线和加大饵重来减弱走漂的话,还需要考虑的是:主线(铅坠到浮漂部分)状态对信号传递的影响。反转水流作用容易使主线弯曲,呈C形甚至S形状态,这对浮漂信号传递的影响不言而喻,此时则要附带考虑所用浮漂大小及漂型的问题。小号浮漂信号灵敏,但上浮力不足难以带紧主线;大号浮漂情况相反,各有利弊,大家可随实钓不同水深和反流大小斟酌选用。若是再大的风浪水流,悬坠状态已不能抵抗走漂时,8字环触底的底坠钓法,和铅坠直立或躺底的走线钓法,都可以有效地抗拒水流,稳定浮漂,但钓系灵敏度会因此大打折扣是可以想见的。前提是鱼吃口要猛,饵料要配套,而且鱼要在底层待得住才行。
    下风口好钓鱼,是大家公认的垂钓经验。但以往的说法是,下风口容易积蓄被风刮来的自然食物,鱼乐于前往就餐。我倒觉得这不是主要原因。鲤鲫等鱼都有顶水游动的自然习性,中下层反向水流作用才能促使鱼儿顶水抗流而最终被迫聚往下风口,抗流与稳定身体在风浪情况下是鱼的主要动、静和游动规律,“主动趋食目的”在这个时候应该退居次位了,况且下风口反转流强烈,不一定就能聚得住食物(表层漂浮的垃圾除外)。
    三、其他因素引发暗流。
    月球引力除影响地球上的海洋产生潮汐外,也会影响大面积的淡水湖库及江河,像大湖泊无风便有浪及有名的钱塘江潮等都是例证。淡水水域由于局部水温差异等,同样会引发暗流。小面积水域自然水温温差对流一般多是上下垂直方向的,比较微弱。大水域由于水下地势水深差异(或存在热泉等特殊热源),会导致横向流动,因个人经验不足,恕不乱谈。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图片      
内容查询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