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京郊古山村川底下村

[日期:2007-06-01] 来源:新华网  作者: [字体: ]
川底下村概貌_京郊古山村川底下村_乐途旅游网

川底下村概貌

川底下村_京郊古山村川底下村_乐途旅游网

川底下村

  在北京古老的土地上,有一座风貌古朴幽静、个性鲜明的古老山村。它就是静静隐置于京西深山峡谷之中的"古村文化明珠"川底下村。

  川底下古山村历经时代变迁与沧桑。今日虽已失去昔日的辉煌,但那亲切近人、充满自然气韵和浓郁生活气息的山村环境,依然那么动人。至今保存完好的古村风貌、厚拙朴实的山地四合院建筑艺术、浓厚的乡土文化积淀和诱人的田园风光,无不令人陶醉!惊叹! 川底下古山村是北京古都珍贵的历史文化村落,它的发掘为京城增添了乡土文化的风采,特别是古村独有的山地四合院与京城的胡同四合院相映生辉,使京城民居文化更加绚丽多彩。从全国看,川底下古村也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古村文化经典,它具有历史文物和建筑、美术、社会学等多学科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川底下古山村位于北京西部门头沟区斋堂镇西北部的深山峡谷中,属门头沟区斋堂镇辖村。该村距北京市区90km,距门头沟区65km。位于109国道北沟村口6km处,交通便捷。 在明、清时代,该村所在地为京西贯穿斋堂地区西部东西大动脉最重要的古驿道,它是京城连接边关的军事通道,又是通往河北内蒙一带的交通要道。古村位于古驿道距离斋堂川(现斋堂)西6km的山坡地段。海拔650m,属太行山脉,清水河流域。气候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凉爽,冬季寒冷。斋堂站累年平均温度为10.1℃,年降水量约为473mm,土壤为山地淋溶褐土,含沙砾多,土层也因地势陡缓而薄厚不同。在该村5.33km2的村域中,四面群山环抱,山脉起伏蜿蜒,气势壮观,山形奇异优美。村内有山泉,有充足的日照,良好的自然植被和适宜耕作的土壤。是一处生态环境良好、适宜耕作和居住的建村基地,为川底下古山村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地理条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川底下古山村位于京西明代"爨里安口"险隘谷下方,故因"爨里安口"而得名。于1958年简化地名用改"爨"为"川"。相传该村祖先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随山西向北京移民之举由山西迁移至此(京西一带绝大部分村落均有此说法),建立了这座韩氏家族聚居之地。该村全都姓韩,据村里"祖先堂"记载:该村为第一世族韩甫金后裔中的一支,并记有该村韩门二十代辈分。排列辈分为"福、景、自、守、玉、有、明、(奉)、万、宏、思、义、巨、晓、怀、孟、永、茂、广、连、文"二十辈,雍正年间前后为"玉"字辈,现村中70岁左右的老人基本都是"晓"字辈,现已传到"茂"字辈。

  如按30年一代人推算,该村已有近500年历史。根据村内大庙"画碑"记载,大庙开工及建造完工时间和三十位捐银的姓名辈份推测,大庙建于"康熙岁次年间乙末七月(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捐银人为第七代"奉"(明)字辈。由此可见康熙五十四年此村已具有三十几户的规模,继续发展达到70余座四合院的规模。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川底下古山村曾为京西古驿道上一处繁荣的商品交易的客栈,它促进了古山村对外交流与发展,并为村落的经济发展打下基础。村落环境与70余座灵巧精良的四合院建筑正是古山村经济发达的象征。在抗日战争时期,该村于1942年曾遭日军进村烧杀。烧毁房屋228间,至今残存的废墟正是历史的见证。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