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带你认识一个真实的珠峰 爬北峰必走的七大营地

[日期:2011-05-19] 来源:山野杂志  作者: [字体: ]
 

    搜狐体育讯 “在具有神秘魅力的探险后面呈现出的坚韧不拔和无拘无束的流浪生活,是对我们天生的舒适和安逸的解药。它预示着一种对衰老、他人的虚弱、人际关系的责任、各种各样的弱点及缓慢而乏味的生活进程的青春年少式的拒绝。”曾经在1996年著名的珠峰山难中死里逃生的乔恩·科莱考尔在《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这样写道。

  的确,探险精神与行动是激励着人类前进的最强动力,而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无疑是高山探险领域中的巅峰标志。珠峰地区自然环境异常复杂,海拔5000米以上的坚冰和积雪终年不化,有数不清的冰雪陡坡和岩石峭壁,冰崩、雪崩、滚石现象时有发生。这里气象条件极为恶劣,即便是在每年五月和十月两个相对较好的攀登季节,也几乎天天刮着七八级的高空风,顶峰的风力更是常达十级以上。这里也是地球上氧气最为稀薄的地带,顶峰大气中的含氧量只相当于平原地区的1/3到1/4,山间气温很低,一般在零下30至40摄氏度。这些原因叠加在一起,使得攀登珠峰的高山探险活动变得异常困难与艰险,人们将其称为“飞鸟也不能越过的山峰”。珠峰附近高峰林立,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洛子峰、马卡鲁峰、卓奥友峰,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数十座,形成了世界上高峰最集中的地区。这里雪峰连绵形成山的海洋,云雾翻滚,万年积雪发育成的巨大冰川,冰塔林之间散布着冰湖与河流……云蒸霞蔚,千姿百态,绚丽多彩,构成了难得一见的冰峰世界。而傲然独立的珠穆朗玛峰则雄踞群峰之上,即便是远在百余公里之外,仍然能够穿越空间与时间的遥远距离,双目可见它那金字塔形的巨大山体。

  珠峰的魅力无时无刻不吸引着各国探险者前来一试身手,然而探险珠峰的道路上却充满了曲折与艰险。如今,商业登山的模式给予了众多怀有探险之心的业余爱好者亲近雪山的机会。攀登珠峰的道路何其险峻艰难?通往世界之巅的心路历程如何“纠结”?勇攀高峰的背后需要哪些强力支持?一个关于珠峰的真实画卷随即为你打开……

  至今,珠峰已有18条攀登路线被尝试过及登过顶。1953年5月29日,人类首登珠峰,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和新西兰人希拉里首创第一条登顶路线—“东南山脊线路”即南侧传统路线。

  1960年5月25日,中国队首创第二条登顶线路“东北山脊线路(北侧传统线路)”并首次由此登顶珠峰。目前已有5000余人次来到过世界之巅,其中绝大部分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通过商业登山方式完成的。

  随着珠峰南北两侧各条传统攀登线路商业运作的成熟,珠峰不再仅仅存在于攀登高手的视野之中,更多地成为登山客户们可以实现的一个梦想。

  北侧传统路线从大本营开始到顶峰的依次行进顺序是:大本营(5200米)→中绒布冰川→东绒布冰川(转入点5400米)→前进营地(6400—6500米)→C1(7028米)→C2(7790米)→C3(8300米)→顶峰。

  大本营——前进营地

  直线距离15公里,行进距离约28公里。全程无需高山靴、冰爪和冰镐等技术装备,这也是珠峰攀登最长的一段路程。队员从大本营到达前进营地需要两天,在5800米的过渡营地休息一晚。

  过渡营地(海拔5800米)

  又叫中间营地,在东绒布冰川向南的拐点,海拔5800米。在登山过程中从大本营去往前进营地时,大部分队员选择第一天住在中间营地,不仅攀登时间上充足,而且能节省体力。此营地配有高山厨师,规模大的队伍配有煤气灶,能煮水做饭,能够吃到从大本营运输来的青菜、肉类,饮用水来源是凿冰化水加上高山融水。由于攀登队员大多只在此住一个晚上,因此住宿多为小帐篷,大帐篷很少。在此度过的从大本营出发后宿营的一个晚上会因高原反应而显得痛苦难耐。

 

  前进营地(海拔6500米)

  前进营地位于珠峰北坳下方海拔6400米至6500米之间。对于登山者而言,前进营地的重要性以及呆在前进营地的时间,都不低于大本营。由于大本营到前进营地的运输依靠牦牛,许多登山物资都可以方便地集中在这里,因此前进营地的条件接近于大本营,有专业厨师、固定的厨房,集体用餐,有蔬菜、肉。饮用水全部为凿冰化水,一般会雇佣牦牛工去冰川凿冰,再运冰到营地。

  攀登开始后,队员的休整基本都在这里,撤回大本营的情况很少,总体说来整个攀登周期会在这里住上十几天。刚到ABC时因高反会感觉不舒服,睡眠有间歇性,质量不好。早晚温差大,需穿羽绒服,中午无风时穿抓绒即可。

  前进营地——C1

  从前进营地出发没多远,在海拔6580米左右是换冰雪装备的地方,从6640米左右开始攀登北坳冰壁。北坳冰壁是攀登珠峰的必经之路,攀登队员登顶珠峰至少需要走4趟左右来适应。降雪量少的情况下冰壁比较硬,攀登较难,降雪多的情况

  下攀登不成问题,但有冰崩的危险。攀登多采取“之”字形线路,大部分坡度在50度左右。

  随着商业登山的开展,每年攀登季节,各支攀登队伍会协调配合,提前在北坳冰壁上架设路线绳,从而大大降低了登山客户的实际攀登难度。现在的北坳冰壁带给人们最大的冲击力仍然是冰雪墙的壮美。

  C1(海拔7028米)

  北坳营地位于珠峰和章子峰的连接部,是一处南北长、东西短的山梁,全部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到达北坳营地后视野开朗,从这里向南看是雄伟的珠峰北壁,向北看是险峻的章子峰,向东看是ABC和几座7000米左右的山峰,向西看是远处的卓奥友和下方的中绒布冰川。北坳营地具体地貌根据每年的积雪量变化而略有不同。

  从C1开始,高山食品(以方便面为主的速食品)成为食物主要来源,只有极少有条件的队伍配有高山厨师,带上来小型气罐。由于高寒缺氧,消化能力慢,攀登者食欲下降得很厉害。住宿均为高山帐篷,有条件的队伍在此建小型球形指挥帐供烧水、做饭之用。营地建在积雪上,活动范围小,仅限于帐篷周围。攀登适应期间会在此住三四个晚上。由于处在山坳里,在同等风力条件下,这里会感觉风小一些。

  C1——C2

  基本上在山脊行走,坡度不大,距离较长。从7028米至7500米的路段为三大雪坡,坡度缓、路线长,比较容易行走,但体力消耗较大。中间要通过大风口,整个路段没有避风的位置,但只要是在好天气周期攀登,此处的风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从7500米至7790米的路段为岩雪混合地形,路线短,但穿着冰爪在岩石上行军比较费劲,容易摔倒。

  C2营地(海拔7790米)

  C2营地设置在一处裸露的岩石坡上,一般来说没有雪,风大坡陡,雪都被风吹走了。从7790营地开始,商业队开始给队员提供氧气。此营地的休整非常重要,因为攻顶日从突击营地(海拔8300米)出发要非常早,在那里没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因此,在7790营地夜间的充分休息,将大大有利于提高次日前往突击营地的速度和状态,并潜在地影响最后一天的登顶成功率。

  此时人体食欲不振的感觉更加明显,宿营条件也比较恶劣。和其他营地比起来,倾斜的角度更大,有的地方睡觉时脚甚至是悬空的。为了能睡个好觉,大部分队员在此营地开始吸氧,无氧状态下睡眠质量很差。由于营地设在山脊上,风很大,羽绒服、羽绒裤或连体羽绒服派上了大用场。

  C2——C3

  从7790米的C2至C3突击营地(海拔8300米)的地形地貌与C 1至C 2营地的地形类似,多为岩石缓坡,坡度略有增加,雪层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要特别注意安全。

  C3营地(海拔8300米)

  也叫突击营地,设置在海拔8300米左右的裸露岩石坡上。一般在这个营地登山者很少能够得到休息。在突击营地比较好的办法是尽量吃喝,并保持安静状态,夜间可以吸氧。如果能来到这里,就说明你有登顶的机会了。

  由于高反加剧、冲顶前的紧张等身心原因,在此队员很少能吃下方便面等速食品,多为喝一些热饮、汤。在此营地队员的睡眠时间很短,基本上是下午六七点钟抵达,凌晨12点后陆续冲顶,呆六七个小时。为突击顶峰做准备、也是高反难耐行动不便,很多队员选择在帐篷内也不脱掉羽绒衣裤,一分一秒地熬过冲顶前的最“黑暗”时刻。

  C3——第一台阶——第二台阶——第三台阶——顶峰

  攀登珠峰的绝大部分难关集中在海拔8300米的突击营地到顶峰之间。从突击营地出发后,攀登路线不再沿着山脊方向,而是略微偏向西。

  第一台阶位于海拔8500米左右,是一个3米左右的岩台,一般采用横切的方式,利用路绳和上升器连接,通过的难度不大。

  珠峰最大难点“第二台阶”位于海拔8650米至8700米之间。最难的部分是一个高5米多、垂直光滑的岩石墙,这里陡峭而且狭窄,又不能绕过去。1975年在此架设了第一部金属梯,2005年重新架设了第二部金属梯后,攀登者在“第二台阶”的通过相对容易一些。但一般而言,攀登者还是最害怕“第二台阶”,登珠峰的难点也在这里。通过这里,最怕遇到“拥堵”。由于人在这个海拔高度的能力大大下降,每通过一个人需要10到30分钟不等,而冲顶时的队列很可能有几十甚至百人,尽早到达“第二台阶”下是快速通过的前提。

  第三台阶:位于海拔8800米的高度,此处一般架设“之”字形路线绳,通过难度不大,但比较消耗体力。过了这里,就登顶在望了。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