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成都岩壁上艰难的攀爬者

[日期:2011-06-11] 来源:搜狐  作者: [字体: ]
马自达每天都在进行艰苦训练 成都商报记者 徐群冠一 摄
马自达每天都在进行艰苦训练 成都商报记者 徐群冠一 摄

  在成都极限运动圈里,有那么一群人一直在为攀岩运动在成都的普及孜孜不倦地努力着,他们中有攀岩国家队的选手,也有一直亏本做买卖的攀岩馆老板。这群行者一直在他们喜爱的岩壁上艰难地攀爬着,只为一个爱好,只为一个坚持,因为他们希望能有更多人认识、接受和喜爱上攀岩运动。

  顺着岩壁 他攀上高校

  人物

  马自达

  国家攀岩队中惟一的四川选手

  因攀岩特长今年被大学特招

  上个月,2011全国攀岩分站赛乐业站的比赛在广西桂林落幕,在其中的难度赛中,一名来自成都的选手获得了亚军的好成绩,他叫马自达。作为目前国家攀岩队惟一一名来自西南地区的选手。目前回到成都休整的马自达收到好消息,他因为攀岩特长已被中国地质大学特招录取。

  “马自达,轰油门”

  今年拿到全国亚军后,马自达有点横空出世的感觉。但早在2008年攀岩青少年锦标赛,他就已经获得过全国冠军。当时介绍参赛选手时,“马自达”这个名字引起了一阵轰动。他的名字让大家印象深刻,甚至有观众这样替他加油:“马自达,轰油门。”但很快他就用自己娴熟的攀岩技巧让大家认识到了他吸引人的地方不止是名字,他娴熟的基本功让他在突兀的岩壁上如“蜘蛛侠”般行走自如。

  马自达如今已是全国冠军,他刚从北京参加完国家队集训回到成都,而他和攀岩结缘,还得从6年前的一个巧合说起。6年前,13岁的马自达刚刚小学毕业,当时成都一家攀岩馆刚刚开业不久,得知消息的小马父亲用几百块钱办理了一张会员卡。没有作业的暑假让马自达非常开心,于是就和父亲一同来到攀岩馆,并对这项新奇的运动产生了兴趣,小孩永远都有一颗好奇的心,这让他人生第一次走上了攀岩墙,一个暑假的接触让他从此爱上这项运动,并且难以自拔。

  为训练 骑车到龙泉驿

  在妈妈赵秀娟眼里,马自达从小学习成绩并不算好,但对自己喜欢的事情,一定会坚持下来。说起孩子的攀岩经历,赵秀娟感慨万千,“自从接触攀岩后,他就像上了瘾一样。当时我们家离攀岩馆很近,他每天放学后就去,要弄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回来。但我一直坚信一句话:是马就不能让他犁地,是牛就不能让他赛跑。孩子既然喜欢,那就由他去吧。”正是由于家人的这份理解,再加上马自达的坚持,他的攀岩水平上升很快,也得到了一些专业教练的注意,并开始逐渐参加国内青年组的比赛,成绩非常优异。

  “为了攀岩,孩子真的吃了很多苦。”赵秀娟叹了口气说道。汶川地震过后,马自达一直训练的那个攀岩馆停业了,马自达的父母从一个朋友那儿打听到龙泉驿有一个不错的攀岩墙可以训练,但龙泉驿离他们家实在太远,父母非常为难。不过马自达仍然愿意坚持,父母决定支持他。“从家里骑自行车到龙泉单边就需要3个小时,每天马自达上午的课上完就得出发,直到深夜才回来。尤其是冬天,天气冷,骑车出汗后很容易感冒,做父母的哪儿见得孩子受罪啊,我当时也劝他放弃,但是这孩子硬是不愿意放弃。”碰巧当时那边正在举行一个大学生锦标赛,马自达向教练表达了和这些大学生一起训练的意愿,最后教练同意了,把他算成编外人员,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年多。

  因攀岩特长被大学特招

  如今已经19岁的马自达已经开始参加一些成年组的比赛,在全国锦标赛中也获得过第七、第九的好成绩。目前在国家攀岩队里,他是唯一一名来自西南地区的选手。而且因为攀岩特长,他现在已经被中国地质大学特招录取。

  当成都商报记者问他:“为什么练了这么多年攀岩还是对这项运动这样充满激情?”这位大男孩想了一会儿,笑着说道:“攀岩不像其他运动,虽然岩壁可能会是一样的,但我们要通过自己的想法在岩壁的岩点上组合出不同的线路,取得更好的成绩,每天都在接触着不同的新东西,一点也不枯燥。而且当你征服一座岩壁,站在顶端的时候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也许就是攀岩的魅力吧。”

  为了生存 他的攀岩馆搬了5次家

  人物

  吴晓江

  他拥有成都最大的攀岩馆

  8年经营目前仍未赚钱

  在紫竹北街的大世界广场,吴晓江和爱人一起经营着一家室内攀岩馆,面积不算大,500多平方米,但一块200多平米的抱石岩也让它成为成都最大的室内攀岩馆。“就面积来看,在全国也可以排前三了。”吴晓江颇为自豪地向成都商报记者介绍道。

  尽管手里拥有成都最大的室内攀岩馆,但经营8年来,才有了盈利的苗头。而它曾经的竞争对手们都早已不见了踪影。这是成都为数不多的攀岩馆的经营现状。

  它前后搬过5次家

  2003年,吴晓江放弃了稳定的工作,用3万元起步,和同样爱好户外运动的妻子一起开了攀岩馆,成立了一家户外运动俱乐部,既当老板又当教练。俱乐部的活动场所最早在现在的省展览馆,因为省展览馆重新装修拆迁而搬到罗马假日广场,因为承受不起每年上涨600元的房租,又搬到了百脑汇。虽然百脑汇场地的使用是免费的,可惜是在室外,风吹雨淋加日晒,很多客人都对场地条件不满意,慢慢都不来了。“喜欢的人不来,不喜欢的人更吸引不来了,只有换地方。”吴晓江说。无奈之下,俱乐部又搬到了西南交大九里堤校区里面,场地设在一个田径场的看台下面。高校里面不乏喜爱户外运动的大学生,而且活动地点又是在室内,但在九里堤校区读书的主要是研究生和博士生,相比本科生,参与热情并不高。没办法,俱乐部只能再次搬迁,如今在大世界广场找到了新的落脚点。

  开馆8年 他在苦苦维持

  吴晓江估算了一下,俱乐部成立8年来,他总共投入了二三十万元,但是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盈利。项目不普及,活动场所少,缺乏专业的教练员队伍,本身参与的人数就不多,再加上客户流失严重,这是攀岩馆难以盈利的根本原因。吴晓江举了个例子:“假如有一百个人来参与,到最后能坚持下来长期活动的可能就只有十几个了。”

  为了吸引更多爱好者,吴晓江的攀岩馆一开始就是走的低价路线,最初办理一张会员卡是100元消费10次,现在也只是380元20次,算下来一次只需要19元。在全国范围内来看,这也是非常低的价格。“比如昆明红点俱乐部,最低消费也是25元一次。”吴晓江说:“没办法,攀岩运动在国内的大气候还不成熟。”这些年来,吴晓江几乎是凭着兴趣坚持经营着并不盈利的攀岩馆。能勉强维持下去,还得靠他当“头驴”,组织会员和爱好者参加户外运动,这份收益刚好能支付攀岩馆场地的租金和工作人员的薪酬。

  专业教练员的缺乏也是一个让吴晓江头疼的问题。刚开馆时,由于资金和场地的限制,吴晓江手下只有3名教练,现在增加到了8人,其中一部分还是吴晓江自己培养出来的。攀岩运动进入我国的时间不长,一名合格的教练员至少需要5到10年的实战经验,虽然国内目前有些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其中户外运动就是一门必修课,但和美国、澳大利亚等攀岩运动普及的国家相比,还不成熟,能取得登山协会资质认证的高山协作和户外指导员就更少了,而攀岩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初学者必须要有专业教练员的指导。

  成都商报记者 武萧迪 胡敏娟 实习生 李博 摄影 徐群冠一 王勤

  记者调查

  室内攀岩 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据成都商报记者调查,成都目前的攀岩场所不少,四川省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成都理工、成都体育学院等高校都有比较好的岩壁。在成都体育学院宿舍区旁边,有一个不太显眼的抱石馆,路过的人大多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但是有一群人却在里面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抱石馆就是室内攀岩场所,由于岩壁不高,所以具有安全、趣味性强的特点,对选手水平要求不高,利于推广。成都商报记者在采访时看到,成都体育学院的抱石馆的人工岩点非常密集,在形形色色的人工岩点上几名同学正在奋力攀爬。攀岩协会会长郭学莹告诉记者:“我们协会共有50多人,平时也有很多同学都来这儿锻炼,攀岩这项运动并没有想象中的复杂,很有趣,锻炼效果也很好。”一名叫做汪照柠的大一学生刚刚从岩壁上下来,豆大的汗珠从他身体里渗出,看得出来他的肌肉非常发达,据他介绍这都是长期从事攀岩运动的结果。

  但高校里的攀岩馆一般只供学生使用,真正对外营业的并不多。而纯经营性的攀岩馆目前有两家,一家位于红牌楼红星美凯优客运动俱乐部,另外一家就是吴晓江的攀岩馆。这些攀岩馆星期一到星期天都对外营业的,可以办理年卡或者月卡,而如果按次数算的话大约15元一次。

  对于普通市民来说,除了场地,攀岩装备也是比较“神秘”的东西,据四川省登山协会副秘书长高敏介绍,攀岩只是登山的一个分支,户外攀岩确实对装备的要求很高,但室内攀岩的装备却非常简单。“一个安全带,定位腰带和攀岩鞋就可以了,加起来也不超过500。”高敏说,一般情况下,攀岩高度在4米以上的话需要安全绳,不过比赛主办方一般都会提供,高度不超过4米的话仅仅需要安全垫就可以了。攀岩比赛分为三类:速度赛、难度赛和抱石赛。只有速度赛和难度赛需要绳子,抱石赛就不需要了。“攀岩这项运动,无贵贱之分,只要有一颗勇于挑战的心你就能享受征服自然的快乐。”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