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汕头大学科考体验登山队挑战希夏邦马峰

[日期:2011-09-16] 来源:新浪房产  作者: [字体: ]

  9月12日,汕头大学首批挑战世界上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米级高峰——希夏邦马峰的10名师生回到汕头。近日,记者对凯旋的汕大科考体验登山队队员进行了独家专访,听他们讲述那精彩而又难忘的登山历程。 

  做足准备确保人身安全

  藏语“希夏邦马”,意为“气候严寒、天气恶劣多变”。这座常年被冰雪覆盖、山势雄奇的山峰海拔8012米,由三个高程相近的姐妹峰组成。汕大第一批出发的10名登山队队员8月28日启程,经尼泊尔加德满都进入西藏,从南坡向希夏邦马发起“冲击”。

  “9月1日中午11点10分,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开始进山了。”队员们介绍。为确保师生的人身安全,此次汕大校方特聘请了4名来自英国、罗马尼亚等国的专业登山运动员,以及教练团队、拍摄团队、专业医生、当地向导陪同前往,并在尼泊尔当地雇了85头牦牛,专门负责载驮帐篷、厨具等物资。“整个队伍加起来约有70人,光是将物资绑在牦牛身上,就花了近2个小时的时间。”一位尼泊尔向导告诉学生们:“这是喜马拉雅山脉一带最大规模的登山项目了。”

  防寒帽、雪镜、太阳镜、头灯、防雨衣裤、羽绒服、手套、登山杖、干袜子、水、高热量零食、防裂唇膏、防晒霜……除了由牦牛载驮的公共物资以外,登山队员们的“负重”并不轻松。既要考虑保暖,还要带上防雨、防晒用品,每个包至少有10多斤重。教练特别叮嘱队员:要十分注重防晒。“高原上的阳光‘享受’时觉得温暖舒适,晒上几小时一抹脸,简直就是满脸皮。”

  艰苦历程考验登山队员

  一上海拔4000米,手机没了信号,队员们负重徒步进入与世隔绝的冰雪世界。很快,第一个考验来到了。

  9月1日晚,登山队在第一个营地“扎布旗”露营。2010级工商管理专业的邓佩瑜同学开始头晕、呕吐,出现高原反应。次日,队伍前往海拔4750米的第二个营地High Camp,高原雪山开始展露出天气瞬息万变、狂风席卷冰雪漫天的另一面。大雾、大风、夹杂着冰雹的雨点击打在负重前行的队员们身上,很快,内外衣物、鞋袜、背包就都湿透了。“走的时候一呼吸,喉咙刺痛,鼻子里全是鼻涕,停下来却又冷得发抖。”队员们说,那天爬的都是坡度足有70度的斜坡,脚下全是松动的小石块,队伍只能走‘之’字形。”由于害怕有人掉队,教练组提出了“一对一”搭伴前行的建议。

  徒步7、8小时后,登山队终于到达High Camp。体力的过度消耗使不少队员和教练都出现了高原反应。呕吐、头痛、走路无法走直线……在随后的两天里,随队的一位教练、一位奥地利医生与一位尼泊尔向导有的出现脑水肿前兆,有的开始意识模糊,不得不在他人护送下提前下山。幸运的是,汕大10位师生最终都克服了严重的高原反应,继续前行。

  艰难的路还在前方。经过两天的适应性训练后,9月7日中午11点,登山队从海拔5260米的大本营Base Camp出发,进军希夏邦马峰。出发还不到半个钟头,天上又下起了鹅毛大雪,能见度极低,脚上穿着厚厚的冰靴,队员行动极其不便,恶劣的天气、湿滑的道路与坡度升至80度的斜坡让前路更加难行。4小时的负重徒步后,终于到达了冰川所在地——这也是汕大登山队此行的最高点、海拔5970米。

  学会敬畏大自然

  “感悟大自然的伟大,学会敬畏大自然”是队员们此行最大的收获之一。大本营旁有一个玛尼堆,上面刻着好几个从南坡攀登希夏邦马峰遇难的登山爱好者的名字,有1998年遇难的,也有2007年遇难的。在离开之前,不少队员默默地拿起一块石头,小心翼翼地放上去。

  “坚持”是大家学到的“第二课”。“在快接近身体极限之时,有恐慌,会发现自己的脆弱,一定要学会鼓励自己。”“我知道,即使每走一步只有半步的前进,坚持到底,我总会到达那高高的山顶。”有队员说。

  “生命如此美好”是所有人的共同感悟。“行走在山脊上,周围都是云海的美妙感觉,在云海中穿行,仿佛在仙境中,走向最美丽的天堂。”队员陈华超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即使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也是很享受的,不是么?我们在挑战着不一样的困难,我们也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经历!”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