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藏毯:新世纪的亮点

[日期:2007-06-01] 来源:青海新闻网  作者: [字体: ]
  藏毯,不仅是湟中特产,也是青海特产。在青海地区,就有“藏毯自古出湟中”的说法。而如今,藏毯已成为湟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全县16个乡镇建成藏毯加工点97个,藏毯加工人员6000多名,年产量达110万平方英尺,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

  ●加牙藏毯名声鹊起

  加牙藏毯闻名河湟,已经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了。

  加牙藏毯,着实叫人珍爱。大的可以铺满数间客厅,小的只是 一些坐垫。一般常见的藏毯是条形的,铺在床上睡一人刚好。这些藏毯用纯羊毛线纺织而成,用手去摸,毛茸茸的,结实得可以用几辈子。地毯上面是质朴而绚丽的画面,有山、有林、有云、有海……湟中造毯业就是从加牙村开始的。据加牙村的老人们讲述,清朝道光年间村里来了一名流浪汉,祖籍宁夏,人称“薛爷”。这位“薛爷”被好客的加牙人留住。谁知这位“薛爷”自幼学得一手做藏毯的好手艺,在加牙村带出了好几名徒弟。“薛爷”去世了,藏毯手艺却留在加牙村。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加牙村出现了手工藏毯作坊,一片片藏毯走向村外,加牙藏毯的名声也一天天大起来。三十年代初,西宁出现了开办藏毯专业的职业学校,青海军阀马步芳经常派人来加牙村抓匠人去授课,生活待遇极差,还加上打骂,匠人们东躲西藏。解放后,青海办起地毯一厂,加牙村的匠人们纷纷放开手脚大做藏毯。

  走进加牙村,家家户户织毯忙。织藏毯,需要一个架子,人们称作"铁机梁",也就是铁架子,很早以前是"木机梁"。织毯的多是村姑们,她们用灵巧的手将毛线一根根缠绕到事先挂好的竖线上,然后用小裁刀割断。一块藏毯,就这样一根线一根线地用手工纺织而成。毛线是五彩的,村姑们按事先构思的图案编织,等藏毯编织完已经是一块有图案的艺术品了。这些藏毯织成后又用剪刀进行打磨,平整而美观。

  现在,加牙村的人们仍然编织藏毯,许多匠人还到其他加工点担任“师傅”。

  ●湟中藏毯从这里飘洋过海

  1985年,上新庄镇上新庄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瞄准了藏毯生意,他们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办起了藏毯加工厂。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上新庄村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藏地毯加工出口创汇基地。

  2001年,上新庄藏毯厂改制为青海省海湖藏毯有限公司,现在公司下设地毯总厂、后整理中心、毛纺厂以及52个地毯分厂,规模扩大到全县8个乡(镇)和西宁市区。有固定资产1000万元,流动资金1000万元,厂区面积7万平方米。公司年生产藏毯100万平方英尺,"藏羊"牌藏毯销往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曾被国家农业部、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授予“全国出口创汇乡镇企业”称号。

  “藏羊”牌藏毯已经打出了青海藏毯的品牌,许多客户从四面八方赶来洽谈业务,洽谈生意。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古朴而典雅的藏毯很受日本顾客青睐,他们在订购藏毯的时候,不由地伸出大拇指。

  现在,青海省海湖藏毯有限公司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300多名,公司每年为农民工发放工资1150万元,人均达到5000元左右,为乡亲们提供了一项家门口的固定收入。

  2006年,公司完成藏毯产量105万平方英尺,实现销售收入2600万元,创汇300万元,上缴税金165万元,发放工资1150万元。青海省海湖藏毯有限公司的兴隆和发达,也改变了上新庄镇的面貌。昔日贫穷落后的山沟沟,如今厂房遍布,楼房整洁,道路宽阔,摊点林立,一派繁荣景象。

  ●开发藏毯产业是有效的脱贫致富之路

  从2004年开始,县扶贫部门积极争取藏地毯加工扶贫项目,在省扶贫部门、青海省藏羊集团的支持和青海省海湖藏毯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全县藏毯加工点不断增加。争取到藏毯加工点72个,建成生产的有69个,分布在全县16个乡镇的69个村。项目总投资700多万元,修建加工车间589间。配置机梁565付,脚踏纺纱车327台,解决了4600多名农村妇女的就业问题,人均年收入3000元左右,为她们找到了挣钱门路。

  藏毯加工点就像雨后春笋,在一场春雨中扎根在贫困山村,为村姑村妇们送去了微笑。这些世世代代围绕土地走、围着锅台转的姐妹们一显神手,开始用种庄稼的手编织起五彩的致富梦。藏毯加工解决了农村妇女们无钱可挣的问题,使妇女们在家门口挣钱,做到种田和挣钱两不误。同时,藏毯编织技术并不复杂,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村民就可以学习,而且劳动强度也不是太大。许多干部群众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在贫困地区开发藏毯产业,搞藏毯生产加工点,是一条切实有效的脱贫致富之路。

  ●巧手编织五彩梦

  在湟中县走村串户,就会很容易发现藏毯加工厂和加工点。

  在县城鲁沙尔以南3公里处,落座着大源福利地毯厂。福利地毯厂占地10亩,厂房建筑面积1136平方米。1998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投入资金上百万元,新建了平毯、剪花等车间,同时又在白土庄、阴坡、甘河沿等地建起加工分厂。厂子的规模越来越大,人员也由刚开始的几十个人增加到现在的200多人,年产地毯8万平方英尺,年创产值200多万元。这里可生产90道地毯、挂毯、民用炕毯、清真寺礼拜毯等手工毯。厂子始终在加强管理、降低生产成本和拓宽销售渠道上下功夫,在用户中树立起良好形象,产品已远销到新疆云南甘肃等地。

  在共和镇苏尔吉村,也有一所普通的藏毯加工点。苏尔吉村是湟中县绝对贫困村之一,位于共和镇北部3公里处,全村有农户291户,人口1213人,劳动力809人,其中女劳力387人。由于地处偏僻地带,人均耕地只有2亩,成年男子挣钱都不容易找到门道,更不用说妇女们。经村里积极申报,省扶贫办批准,投入扶贫资金6.23万元,在村里建起省藏羊集团公司第二十二车间,修建车间8间,维修辅助房5间,配置机梁7付,从业人员60多人,人均年收入3000余元,其中熟练工年人均收入达4200多元。村里的妇女们脸上乐开了花,她们说:“还是织毯子好。”` 多巴镇中村藏地毯加工点的规模就不一样了,这里有三十多间楼房和平房作为加工车间,同时可以容纳200多名妇女加工藏地毯。加工点负责人李生辉是一位中年回族汉子,他告诉记者:“这个车间建于2004年11月份,刚建厂时加工人员比较少,工资也比较低,现在可不同了,平常编织人员就有150人-160人,最多时有200人,每月工资高的拿到700-800元,产品全部由藏羊公司验收,销路不成问题。”

  在湟中,上百个村子都有藏毯加工点。村姑们用一双双巧手,编织着致富的梦想,编织着美好的生活。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