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8的变迁
通往798的路口,隐在一片普通的住宅楼群中,并不起眼。路两边的小卖店、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的办公楼、遛狗的老人、送水的工人都丝毫没给我们特别的感觉,连大门,也与一般的工厂单位并无二致。惟有站在路口的大幅导览图、区内艺术机构的标识牌,提示我们这里便是798了。
最早这里是京郊的一片洼地。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民主德国援建下,这里耸立起了一座 代号为“798”的大型军工企业,它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工艺和包豪斯设计理念。“当年,说起自己是这里的工人,嘿,那骄傲着呢。”一位老工人告诉我们。
80年代起,798开始衰落,逐渐进入半停产状态,职工从2万人递减至不足4000人,很多厂房闲置。1996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师生租用了一个仓库作为临时创作室,这开启了798厂从工业区走向艺术区的先河。此后,受798独特建筑风格和相对低廉租金的吸引,不同风格的中外艺术家群体滚雪球般而来,到2003年四五月份,798已经初具艺术区雏形。
也是在2003年,“再造798”、“蓝天不设防”,“中德当代艺术展”等一系列大型活动的举办,使798由一个纯粹自发形成的艺术区走入公众视野,再加上人大代表的呼吁,使得798原定于2005年底彻底拆迁的命运就此改写。
目前入驻798的文化艺术类机构约有300家,798作为中国先锋艺术与世界艺术对话交流的平台,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与日益高涨的国内外声誉相伴随的,是纷至沓来的人群,这其中,有艺术家,有艺术爱好者,有商人,也有游客。有人向我们提起了最近的一项测算:798的俱乐部和工作室接待国内外参观者的频率是——每15分钟一批。
2006年,北京798艺术区被北京市政府列为首批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同年,798艺术管理办公室成立,据办公室工作人员贾光介绍,园区建设、整体品牌推广、推进产业升级、旅游服务等已被列入办公室的工作日程。
798的模样
1、先锋和传统
转过街角,一座孤零零的三层小楼突兀地立在那里,五六十年代式样的建筑,二三层的窗户大部分破旧不堪,没有玻璃,有的开着有的关着,随着一阵风过,嘎吱吱地作响;夕阳里,窗户里黑洞洞的,看不清楚,和那斑驳的墙砖、屋顶上摇曳的树影一起让人产生一种阴森森的感觉。整个小楼只有一个带玻璃窗的门,门紧紧地关着,我们走过去的时候,一对身材高大的法国夫妇正趴在门上向里张望,丈夫有一头蓬乱的状如爱因斯坦的白发。他们转过身,无奈地摇头:“nobody”。我们走上前去,看到门上有一个小小的门铃按钮,旁边歪歪斜斜写着中文字:请按铃。按响门铃,铃声在昏暗狭窄的走廊里传荡了很久后,竟然先是一只狗跑了出来隔着玻璃在里面摇尾,又过了许久,一个身材娇小的姑娘才打开了门。说明来意后,我们和那两个老外如同探险般小心翼翼地走上了楼梯。
“我们很少接待游客,因为这里是工作室,也是住家。”主人不在,身为助理的小姑娘做着介绍。
楼上的房间很多,大厅里摆满了这间名为“艺术车间”的艺术工作室主人的作品,有绘画作品,也有陶瓷作品,大多数作品的风格相当一致——繁复的实物堆砌,诸如密密麻麻的蚂蚁和簇拥的鲜花,然后中间镶嵌着人体的一部分。作品的真正含义我们不大懂,只是觉得新奇。
798就是这样,左一拐右一绕,总是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一间画廊,张开黑洞洞的大门等着你进去,然后屏住呼吸去迎接扑面而来的一排狰狞的海报,或是一堆奇形怪状的装置,要不就是无论你离它多近也不知道它是什么却又极其生动的一个雕塑……
就在我们被这种怪异“逼”得有些透不过气的时候,不知不觉走进一间咖啡屋,几张简单的桌椅、舒缓的音乐,四围墙上挂着一片片“田野”,明丽的色彩跳动着阳光的韵味,还有几幅人物肖像,画里人的眼神闪耀着生命的光芒。这里的画没有一幅让人费解。我们刚才有些绷紧的神经放松了下来,在这“主流”画派里体会差异的兴味。
先锋艺术的气息在今天的798仍然蔓延在各个角落,而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传统的艺术画室就在这样的气息里,见缝插针,展现着对艺术的不同理解,以不同的方式追求着殊途同归的艺术理想。而它们彼此之间比邻而居,星星点点地发扬着自己的文化风格,让游人体验着一种差异的融合。
2、工厂和艺术区
798的骨骼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站在厂区北部主街上放眼望去,半空中是盘匝弯曲的巨大的钢管,废弃的机床、生锈的铁门随处可见,斑驳的电线杆和如麻的电线诉说着工业时代的传说,还有两个巨型的锅炉仍在“怒吼”着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一间间画廊或是艺术工作室就以各种形态点缀在这些工业“怪物”中间。
在798里,穿蓝色工作服的工人和留着大胡子的艺术家擦肩而过互相打着招呼的情形,屡见不鲜。
刚经过一个冒着白烟的大烟囱,就看见前面一家画廊前人头攒动,原来是一个著名服装设计师的新品发布会。记者们在门前排着队,身着时装的模特走来走去,一些社会名流在人群中穿梭,红色的地毯、明亮的闪光灯,我们站到远处回头看,一个时尚的人群,背景是巨大的烟囱和锅炉,这是怎样一个奇异的场景啊,如此冲突,却又如此和谐。
最给我们震撼的是“北京季节画廊”,一间空旷高顶的厂房,装修简洁而现代,除了屋子中央有一张长木凳,什么都没有,只是四周一圈墙上与视线相平的位置有一张长长的照片,几乎首尾相连,照片的内容只是一群人的一个连贯的行为艺术表演,看了说明才明白是表现类似纳粹似的人群在社会崛起、树立敌方到衰落的过程及反思。我们看到,在穿着时尚的观者中间有一位身上溅着泥点工作服的工人,在全神贯注地看着图片,他没有注意到我们在观察他,他仿佛在思索着什么,也没有其他人注意他的存在,每个人都觉得很自然很正常。想上去和他攀谈,却又忍住了,我们实在不想破坏这一幕带给自己的感觉。
通往798的路口,隐在一片普通的住宅楼群中,并不起眼。路两边的小卖店、华北光电技术研究所的办公楼、遛狗的老人、送水的工人都丝毫没给我们特别的感觉,连大门,也与一般的工厂单位并无二致。惟有站在路口的大幅导览图、区内艺术机构的标识牌,提示我们这里便是798了。
最早这里是京郊的一片洼地。20世纪50年代,在苏联、民主德国援建下,这里耸立起了一座 代号为“798”的大型军工企业,它拥有当时最先进的工艺和包豪斯设计理念。“当年,说起自己是这里的工人,嘿,那骄傲着呢。”一位老工人告诉我们。
80年代起,798开始衰落,逐渐进入半停产状态,职工从2万人递减至不足4000人,很多厂房闲置。1996年,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师生租用了一个仓库作为临时创作室,这开启了798厂从工业区走向艺术区的先河。此后,受798独特建筑风格和相对低廉租金的吸引,不同风格的中外艺术家群体滚雪球般而来,到2003年四五月份,798已经初具艺术区雏形。
也是在2003年,“再造798”、“蓝天不设防”,“中德当代艺术展”等一系列大型活动的举办,使798由一个纯粹自发形成的艺术区走入公众视野,再加上人大代表的呼吁,使得798原定于2005年底彻底拆迁的命运就此改写。
目前入驻798的文化艺术类机构约有300家,798作为中国先锋艺术与世界艺术对话交流的平台,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与日益高涨的国内外声誉相伴随的,是纷至沓来的人群,这其中,有艺术家,有艺术爱好者,有商人,也有游客。有人向我们提起了最近的一项测算:798的俱乐部和工作室接待国内外参观者的频率是——每15分钟一批。
2006年,北京798艺术区被北京市政府列为首批1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同年,798艺术管理办公室成立,据办公室工作人员贾光介绍,园区建设、整体品牌推广、推进产业升级、旅游服务等已被列入办公室的工作日程。
798的模样
1、先锋和传统
转过街角,一座孤零零的三层小楼突兀地立在那里,五六十年代式样的建筑,二三层的窗户大部分破旧不堪,没有玻璃,有的开着有的关着,随着一阵风过,嘎吱吱地作响;夕阳里,窗户里黑洞洞的,看不清楚,和那斑驳的墙砖、屋顶上摇曳的树影一起让人产生一种阴森森的感觉。整个小楼只有一个带玻璃窗的门,门紧紧地关着,我们走过去的时候,一对身材高大的法国夫妇正趴在门上向里张望,丈夫有一头蓬乱的状如爱因斯坦的白发。他们转过身,无奈地摇头:“nobody”。我们走上前去,看到门上有一个小小的门铃按钮,旁边歪歪斜斜写着中文字:请按铃。按响门铃,铃声在昏暗狭窄的走廊里传荡了很久后,竟然先是一只狗跑了出来隔着玻璃在里面摇尾,又过了许久,一个身材娇小的姑娘才打开了门。说明来意后,我们和那两个老外如同探险般小心翼翼地走上了楼梯。
“我们很少接待游客,因为这里是工作室,也是住家。”主人不在,身为助理的小姑娘做着介绍。
楼上的房间很多,大厅里摆满了这间名为“艺术车间”的艺术工作室主人的作品,有绘画作品,也有陶瓷作品,大多数作品的风格相当一致——繁复的实物堆砌,诸如密密麻麻的蚂蚁和簇拥的鲜花,然后中间镶嵌着人体的一部分。作品的真正含义我们不大懂,只是觉得新奇。
798就是这样,左一拐右一绕,总是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一间画廊,张开黑洞洞的大门等着你进去,然后屏住呼吸去迎接扑面而来的一排狰狞的海报,或是一堆奇形怪状的装置,要不就是无论你离它多近也不知道它是什么却又极其生动的一个雕塑……
就在我们被这种怪异“逼”得有些透不过气的时候,不知不觉走进一间咖啡屋,几张简单的桌椅、舒缓的音乐,四围墙上挂着一片片“田野”,明丽的色彩跳动着阳光的韵味,还有几幅人物肖像,画里人的眼神闪耀着生命的光芒。这里的画没有一幅让人费解。我们刚才有些绷紧的神经放松了下来,在这“主流”画派里体会差异的兴味。
先锋艺术的气息在今天的798仍然蔓延在各个角落,而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传统的艺术画室就在这样的气息里,见缝插针,展现着对艺术的不同理解,以不同的方式追求着殊途同归的艺术理想。而它们彼此之间比邻而居,星星点点地发扬着自己的文化风格,让游人体验着一种差异的融合。
2、工厂和艺术区
798的骨骼是工业时代的产物,站在厂区北部主街上放眼望去,半空中是盘匝弯曲的巨大的钢管,废弃的机床、生锈的铁门随处可见,斑驳的电线杆和如麻的电线诉说着工业时代的传说,还有两个巨型的锅炉仍在“怒吼”着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一间间画廊或是艺术工作室就以各种形态点缀在这些工业“怪物”中间。
在798里,穿蓝色工作服的工人和留着大胡子的艺术家擦肩而过互相打着招呼的情形,屡见不鲜。
刚经过一个冒着白烟的大烟囱,就看见前面一家画廊前人头攒动,原来是一个著名服装设计师的新品发布会。记者们在门前排着队,身着时装的模特走来走去,一些社会名流在人群中穿梭,红色的地毯、明亮的闪光灯,我们站到远处回头看,一个时尚的人群,背景是巨大的烟囱和锅炉,这是怎样一个奇异的场景啊,如此冲突,却又如此和谐。
最给我们震撼的是“北京季节画廊”,一间空旷高顶的厂房,装修简洁而现代,除了屋子中央有一张长木凳,什么都没有,只是四周一圈墙上与视线相平的位置有一张长长的照片,几乎首尾相连,照片的内容只是一群人的一个连贯的行为艺术表演,看了说明才明白是表现类似纳粹似的人群在社会崛起、树立敌方到衰落的过程及反思。我们看到,在穿着时尚的观者中间有一位身上溅着泥点工作服的工人,在全神贯注地看着图片,他没有注意到我们在观察他,他仿佛在思索着什么,也没有其他人注意他的存在,每个人都觉得很自然很正常。想上去和他攀谈,却又忍住了,我们实在不想破坏这一幕带给自己的感觉。
- 0
- 顶一下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