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会说话,但每个登山者心里都不沉默
2012/9/24 14:14:55
登山对于郑欢雪来说,既是最好的放松,也是额外的挑战。
 
郑欢雪认为,户外徒步很重要的一点是融入感。
 
郑欢雪喜爱户外运动源于他对自然的热爱。主角出场
 
郑欢雪,1967年出生,早年毕业于江西财经大学,1997年来到广东发展,从事金融投资行业。生活无忧的他,2004年在友人的介绍下投入到户外运动当中,从徒步穿越到攀登雪山,他正一步步地朝自己的目标迈进。平日里,他的工作紧张而又繁忙,登山对于他来说,既是最好的放松,也是额外的挑战。(来源:南方都市报南都网
 
今时今日,翻山越岭不再是苦行僧的专利,倒成了不少都市人借此运动认识自己,领悟生活的方式。"金融才俊"郑欢雪,平日里工作繁忙,但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整理行装,走进大山深处。从徒步穿越到攀登雪山。他说,"山是不会消失不见的,但是登山的人所能得到的人生感悟却各有不同。"
 
采访郑欢雪是在他的办公室,珠江新城某写字楼的23楼。办公室摆设简单,窗帘都被高高束起,阳光洒满每个角落。他招呼我们坐下喝茶,自己却喝一杯从西藏带来的草药茶,据说可以治疗那困扰了他很久的痛风症状,"老毛病了,每次出发前最担心的就是这个问题。"
 
足迹
 
在"茶马古道"手杖救了自己一命
 
郑欢雪虽然自称为业余户外运动爱好者,但是熟识他的朋友们可不这么认为,2009年他曾经独自上路,历时十九天,穿越了自古以来以神秘且艰苦而著称的"茶马古道",一时间在圈里被传为美谈。
 
到达中甸后的第二天,休整完毕的郑欢雪便踏上了穿越之旅,同行的除了在当地聘请的向导外,别无他人,沿途走茶马,郑欢雪遇到许多让他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沿途虽然有向导牵的两匹代步用的马,但是由于当年雪下得迟,有的路段马儿走不了,经常的情况是,在齐膝深的雪地里,两人两马深一步浅一步地艰难前行。
 
在旅程中,郑欢雪也遇上了惊险一幕,"当时已经是在下撤的途中了,上山容易下山难,由于体力不支,加之高山缺氧反应影响了判断力,下山的时候突然脚下一滑,就开始往下翻,在下滑过程中我本能地将手杖插入土中降速,下滑了将近十多米才止住,坚固的手杖也已经断为两截。"郑欢雪提起那一次经历依然心有余悸。
 
郑欢雪认为,户外徒步,很重要的一点是融入感,既然选择了这种艰苦如修行一般的旅行方式,那衣食住行肯定是不能有过多的要求,走在哪里,就过哪里的生活。"有一次我们到藏民家休息,他请我们喝酥油茶,只见那个杯子上爬满了苍蝇,但是他把茶递给我时,我非常愉快地一饮而尽,因为那就是他们的生活,也是我行走到这里来的动力。"谈话间,随遇而安和坚强个性在郑欢雪身上展露无遗。
 
第一次登雪山即将登顶却毅然放弃
 
经历了艰苦的"千里走单骑",2011年郑欢雪在好友的鼓励下,走进了攀登雪山的世界。这次他把目标锁定为海拔5527米的四川阿坝州理县上孟乡雪隆包峰。对于他来说,第一次,更多的是学习观摩的过程。他第一次接触了登山专业工具冰镐、主锁、散锁、8字锁、菊绳、腰带、上升器,也第一次知道登山是一项需要群体合作的运动。面对自己是队中年纪最大、体重最重的事实,他向其他队员表明了这次登山目标是"超越自我、不拖登山队后腿"。(来源:南方都市报南都网
 
登山的第四天,在经历了数个小时的艰苦攀登之后,还要攀爬一整个"Z"字形的大雪坡才能到达C2营地。郑欢雪的嘴唇开始因高原反应逐渐变紫,这时保温水壶里的水被喝空了,体力到达了极限。不走运的是,背包的背负系统又在此时出现问题,一边的背带断了,只能临时打结处理,但这还是导致背包左右摇晃,使得他更加吃力了。虽然向导要求每个队员都要踩着前面队友的脚印往上走,但这时由于距离拉得较远,前面的深脚印由于被落下的雪逐渐盖住,也变得混浊不清,郑欢雪只好自己"摸索前进"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户外运动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