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登山者携手台湾女搭档成功首登喀麦隆峰
2012/11/12 16:05:04
经过1个月的努力,10月1日美国登山者Dave Anderson 和台湾登山者易思婷(Szu-ting Yi )终于成功登上四川西部沙鲁里山脉的喀麦隆(Kemailong),系该山峰首次登顶。喀麦隆峰属于典型壁花岗岩地质结构的大岩壁,海拔5870米。
 

 

 
美国登山者Dave Anderson携手台湾女搭档易思婷成功首登喀麦隆峰
 
以下为Dave Anderson的喀麦隆登山报告,由zjm424翻译,在此感谢。
 
2012年10月1日Dave Anderson和易思婷花了18个小时沿峰南山脊首登喀麦隆,并由东山脊下撤返回大本营,此条路线高差1000米。为了纪念他们在沙鲁里山脉的攀登及后勤补给的完美结合,Anderson 和易把他们的这条线路称作"携手"( Joining Hands ,难度级别: 攀岩5.10,冰雪岩混合路线M5)。
 

 
进山途中
 

 
牧民的生活
 
这是过去六年中Dave Anderson第三次攀登沙鲁里山脉。在2006年,他与来自加拿大的Sarah Heuniken搭档完成了第一次攀登,这次攀登抵达了一个类似巴塔尼亚的山尖,线路命名为"Dang Ba 'Dren Pa"(难度:5.10+ A0 M5 70°)。去年9月Anderson与他的美国同伴Eric Salazar 和中国台湾登山者 Szu-ting Yi重回沙鲁里山区,沿着西山脊攀登了海拔5600米的未登峰—皇冠峰(难度:IV, 5.7, 60°)
 
2012年的秋季,Anderson跟小易把他们的目标设定在攀登位于沙鲁里山脉最高峰格聂神山东北方向几个山谷的喀麦隆峰上。进山时当村民发现他们的攀登装备后,运输队在喇嘛垭乡停了下来不愿继续前进。村民停下来的理由既不是不允许登山队登山也不是因为认为喀麦隆峰神圣不可侵犯,而是害怕万一登山者出事以后担责任。因为早在2006年Charlie Fowler和Christine Boskoff两位登山者在攀登四川格聂山时遭遇雪崩遇难,我国有关部门认为当地马帮与美国登山者遇难有关,禁止了当地的马帮运输生意。6年后当安德森与小易攀登喀麦隆峰时,马帮因为心存顾虑而不愿意帮助运输装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易与Anderson签署了免责协议并在上面印了自己的手印,一旦发生任何意外都与当地马帮无关。
 

 
远处攀登即他们此次攀登目标
 
在进山的路上,Anderson惊讶于地形与6年前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公路与电线在这个偏远地区交错纵横。而6年前这个地方只有牧民和他们赖以为生的牦牛。
 

 
西部山区的巨大变化
 
在喀麦隆峰大本营,Anderson和小易遭遇了坏天气,能见度很低以至于无法观察前进路线。最终乌云散去他们俩得以勉强找到一条攀登路线。在花了3周呆在海拔4000米以上后,小易与Anderson经过多次侦查确定并快速完成了一条位于南山脊高差1000米的碎石坡并且最终在5200米设立了1号营地。
 

 
攀登路线示意图
 
10月1日午夜当满天繁星代替往日出现的大雾以及冰雹后,小易与Anderson在7点钟完成3个绳距的攀登,到达喀麦隆峰南山脊的一个鞍部。从那以后这对组合完成了接近300米高差,难度为5级的攀登后他们到达一个暴露感很强的山脊。由于山脊很窄,攀登变得愈发困难,接下来4个绳距的攀登难度始终低于5.10。随着海拔的升高,裸露的岩石变得越来越多,这使得这对组合得以使用上升器完成了接下来370米的攀登。经过多段绳距的交替领攀,他们来到了喀麦隆峰的假顶,然而真正的顶峰任然距离他们任然有几个绳距。在通往顶峰的路上他们发现岩石上有越来越多的积雪,最后一段绳距的攀登始于一个可以放得进手的突出裂缝(难度5.10),这对组合在最后一段通往顶峰的路线上甚至进行了无保护攀登并且最终登顶。
 

 
攀登途中的易思婷
 
Anderson与小易在北京时间10月1日下午5点成功登顶喀麦隆峰,这时天气开始恶化,阵风,冰雹以及闪电使得这对组合不得不抓紧下撤。他们原先的计划是沿着南山脊下撤。但由于担心他们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户外运动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