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滑雪装备纵横谈
2009/1/7 9:23:43
登山滑雪给人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穿着板子往山上走了。能往上走的三样与高山滑雪不同的装备是止滑带、固定器、适合行走的雪靴
攀登和行走时雪板要贴上止滑带,止滑带一面用胶贴在雪板底下,另一面感觉和天鹅绒一样,只一个方向有摩擦。人穿了贴了止滑带的雪板,面朝山上往下踩时雪板不打滑,往上提却不费力,这样走在雪上就象走在路面一样轻松。止滑带英文名叫skin,大概是因为原始的止滑带是用动物毛皮做的。从行走改为下滑时要把止滑带揭下来收在包里(或者挂在脖子上,如果你在参加比赛时想省几秒钟的话)。
人在攀登或走路时脚后跟会自然抬起,为此人们发明了特别的登山滑雪固定器来连接雪靴和雪板,使人迈出每一步时靴前和板通过一个转轴相连,把板带动向前,而靴子后却可以抬起。为此人们还发明了两种滑雪方法,一是滑雪时要把脚后跟固定的Alpine Touring(简称AT或rando)滑法,滑行与高山滑雪一样,另一是Telemark(译名不详)滑法。我们这里主要介绍AT器材,只在最后介绍Telemark的不同。AT固定器在走路时后面可以打开,而且可以支起人的脚后跟,使人在爬坡时保持脚的水平状态,大大减轻疲劳,几乎和上楼梯一样舒适。滑雪时,AT固定器后面可以扣上,象高山滑雪固定器一样滑行,也在摔倒时释放开,避免造成伤害。设计得比较好的固定器会把前面转轴移向前脚掌,使走路步伐更加自然。近20年来最重要的固定器进展是Dynafit的固定器,优点是超轻,前转轴更靠近脚掌,缺点鞋上要有专门接口,上板更麻烦(下图是行走状态的Dynafit TLT Speed固定器,包括雪爪、前轴已经卡入的登山滑雪靴可以把后跟抬起)。
最后,AT器材与高山滑雪不同的是雪靴。你可能已经注意到,普通高山雪靴底下是塑料平底,这种底在徒步时太不保险,陡的地方一个打滑人就不知摔到哪去了,所以登山滑雪靴都有弧形的橡胶低的鞋来增加摩擦。靴子一般有“行走”和“滑雪”两个状态,用过一个机构变换。调成行走状态时,靴的脚踝部分可以让小腿前后移动,让脚面自由抬起,便于移步;调成滑雪状态时,靴子的脚踝可以象高山滑雪靴一样完全固定,让人腿部的力量通过靴子直接传到雪板。AT靴一般比较软比较轻。
除了以上主要装备外,雪杖一般要可调节长度的(上山要短),上面的雪轮比较大(设计较好的是BD的3/4大雪轮),雪杖调节后上紧的机构最好是BD和Gipron的扣紧式(fliplock)而不是常见的拧紧式。止滑带方面,宽度要比板窄,两边为板刃留几毫米,需要爬20度以上的坡要使用全长的。尼龙的止滑带比较长寿,Mohair毛的比较不吸水,滑行和抗结冰性能都比较好。长线建议带上止滑带胶和去冰等维护品和防雪板粘雪的雪蜡。所有的度定器都能配雪爪(和登山的冰爪类似),在硬雪或结冰的陡坡,由其是横穿斜坡时必不可少。固定器上的刹车装置可以在板子摔掉后让板停下来,但是建议使用系板绳把板系在腿上,减少在粉雪中丢板的可能,但注意为增加雪崩中的安全系板绳应可以拉断。雪镜或墨镜应该有备份,丢了雪镜后只要几小时就能造成雪盲(虽然发作可能是第二天)。普通滑雪头盔影响听力,对登山时队员交流有影响。
对于不满足于上面这些普及性文字的雪友,下面借用tetongravity.com的分类,对那0%到100%的各个层次需求和器材,按照一般思路进行一下阶级分析。注意,下面提到的器材,尤其是雪板主要是为了举例,不一定是最值得推荐的。每个人的要求都是不一样的,读懂为什么比读了是什么更重要,你很可能会发现自己是什么位置并不清晰,“阶级斗争”很激烈,“划清界限”不容易。
道边威风:10%用于上升,90%用于下降
“道边”滑雪者是指那些在滑雪场雪道上滑的不过瘾,在座缆车到顶后,还要经常扛着板子,徒步翻过不少岩石、湿滑(春天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户外运动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