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测文集之 Patagonia Nano Puff Pullover
2011/3/23 16:59:48
Patagonia - Nano Puff Pullover作为轻量型棉服的代表作之一,在几乎所有方面均可取代抓绒衣的位置(耐刮蹭能力除外),是户外轻量化潮流中的一件佳作。强烈推荐。
产品描述
【材质与重量】户外保暖服装的主流填充材料是羽绒和化纤棉。前者重量轻蓬松度高,适合做中级及以上保暖衣物;后者随着技术的进步,已经取得了较好的保暖重量比,且具有更好湿后保暖力,通常用来做中级及以下级别的保暖衣物。并且低克重的化纤棉因其不像羽绒般蓬松,做成的薄型外衣让你避免成为大街上“米其林”。大部分厂商都会同时推出这两条产品线以满足不同的不需求,Patagonia即有Down Jackets羽绒系列与Nano Puff棉衣系列。
Nano Puff Pullover(套头衫)属于该系列中的最简约设计,不设两侧插兜,仅有胸前口袋,整个衣服也可用此袋收纳,我手上这件M号黑色重约273克。这是个重量是个什么概念呢,我的迪卡侬49元抓绒(M号)恰好也是273克,Patagonia C3高领内衣(L号)重238克,R1 Hoody (L号)版重362克,。不是每个人都是轻量化追求者,个人喜好也不同,如果需要侧兜和帽子,可以选择Nano Puff的Jacket(全长拉链夹克版)和 Hoody(全长拉链帽衫版)。
Nano Puff系列的填充材料是60-g/㎡规格的PrimaLoft® One,外皮为15-d的格子布(ripstop)涤纶布料,内衬为20-d涤纶布料,均有强力DWR防泼水处理。内外布料由可循环原料制成,最终可参与厂商的回收利用项目。很多人不喜欢部分羽绒保暖制品采用的“发光”面料,Nano Puff的外皮看起来稍有反光,不损失质感和稳重感。定位于内穿外穿兼用,名副其实。
[版型与外观]裁剪肥瘦属于中间档。我发福的身材尚可归入中间档,穿起来腹部稍宽但不至于鼓起,肩部也合适。西方人有反应肩部过窄,大致由于东西方人总体的身材类型差异所致,如果你也有相当宽厚的肩膀需要注意此点,尤其是选择pullover(套头款)的时候。衣长一如既往,Patagonia的M号上衣是我的标准号(身高180cm,体重80kg)。
胸前拉链为加长设计,方便穿脱,也方便体温调节。袖口和下摆为松紧带设计。袖子稍长,原因也如通常所讲,一来由于东西方臂长的差异,二来是考虑到技术攀登的需要。历来多有对西方厂牌袖长的诟病,我虽然不从事冰岩项目,但却从未觉得这是大问题,尤其喜欢袖子稍长的冬用服装。
户外测试
一.2011年2月,四川,卡卡沟—九寨沟穿越。
海拔2900M-4500M,温度-17℃ — 17℃,除垭口和风口外均微风或无风。
本次出行上衣携带搭配如下:由内到外,贴身美利奴260系列,Nano Puff超轻棉服,GTX Paclite冲锋衣,充绒220克羽绒服。白天行进时为前两项组合(称为基础组合),早晨和风大时再加冲锋衣,傍晚及夜间营地活动时基础组合加羽绒服。Nano Puff在组合中是出场率最高的一件衣服,从保温到防风到速干到耐用性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测试。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这件超轻棉服占据了传统抓绒衣的位置,就在去年冬天经典薄抓绒R1 Hoody还是我的当打主力。当时在贡嘎地区,即便白天行进也需要穿上冲锋衣,R1 Hoody的保暖和防风指数明显低一个档次。几个早晨的温度在-5到-15度之间,当我从睡袋里起身的时候,直接抽出捂在睡袋中的Nano Puff穿上,此时都不需穿上羽绒服,在感觉到冷之前可以利落地穿上裤袜,这个过程如果用同样重量的抓绒,在裤袜穿好之前人已经感觉到寒冷直钻肚皮了(高海拔地区,穿脱衣服本身就费力费时)。新驴会问,“为什么不用厚抓绒?其保暖性好的多”——厚抓绒重量保暖比相当差,几乎无法压缩携带,压根儿不在户外轻量化的考虑之内。无膜的薄抓绒风起即透,Nano Puff更好的保暖力也归功于面料的挡风性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户外运动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