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座8000米 空气稀薄地带的足迹
2007/6/2 23:44:47

一个登山者所需要的全部装备


一群登山者爬向珠峰西山脊

作者:撰文/十一郎 赵牧 摄影/Galen Rowll/c 等   
  发轫于20世纪初的喜马拉雅攀登热潮,是人类登山史上的黄金时代。如果说,向珠穆朗玛挑战是这个黄金时代的序曲;那么,实施14座8000米以上独立高峰的攀登就是展开了最壮丽的乐章。无数英雄豪杰用他们难以置信的勇气,将喜马拉雅攀登热潮向地球上更偏远、更险峻的喀喇昆仑延伸,其中也包括中国西藏登山探险队以团队的方式向14座独立高峰发 起的挑战。
  迄今为止,全世界仅有13人完成了登顶14座独立高峰的壮举,还有22人逼近了这个目标,其中6人在奔向圣殿的途中成为悲怆的休止符......
  大发现时代的遥远注目礼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高耸着14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独立高峰,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珠穆朗玛峰。
  最高大的物体,总是最容易被发现。然而,珠峰的发现,东西方有着两种不同的历史描述。国内许多学者一直把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完成的《皇舆全览图》作为人类勘测珠峰的起点,在这幅地图上,珠峰被标注为“朱母郎马阿林”。
  西方学界大多不接受这个观点。原因是当时大清王朝钦天监所使用的经纬图法和梯形投影法,并不在欧洲人认可的近现代科学判断标准的知识体系内。虽然,1733年出现的《皇舆全览图》法文版本,可能是外部世界第一次知道这座山峰的存在,但第一次对珠峰进行精确高程测量,却是一个多世纪后的事了。
  18世纪末,英国与沙俄在中亚展开的势力范围竞争,导致了1808年英属印度测量局开始实施测量整个印度次大陆的计划。
  不过,由于19世纪及20世纪初的头二十年,西方人同中国西藏、锡金、不丹和尼泊尔的关系紧张,无法进入这些地区,英国人不得不从250英里外对喜马拉雅群山进行遥测。
  1847年,对干城章嘉峰(Kangchenjunga)观测时,观测站负责人安德鲁·沃尔夫上校(Andrew Waugh)注意到在干城章嘉旁还有一座反射白光、更高的冰山。经过几年的漫长测算,1852年,沃尔夫宣布这座山峰的高度是8839.8米。
  150多年后的人们仍然不能不惊诧于那时大地测量水平的精确,但当年的英国人仍然希望用更迫近的方式认识喜马拉雅和喀喇昆仑那些伟大的山峰。
  于是,围绕这两个伟大山脉的早期考察,便有了诸多引人入胜的细节。
  无论是否喜欢,你都只能正视地理大发现的一个铁打的事实:只有行动者才能把自己写入历史,尤其是那些不但富于冒险精神、而且对科学方法有着严谨态度的探险者。
  1902年,英国登山队首次攀登乔戈里峰失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英国的登山家的这次举动,为人类登山史的黄金时代——20世纪的喜马拉雅攀登热潮,掀开了大幕的一角。
  因为山在那里
  热爱登山的,无人不知乔治·马洛里(George Mallory)是喜马拉雅攀登时期的伟大先驱。
  1924年,马洛里随英国登山队第三次来到珠峰的北坡。一名随队记者在营地追问马洛里为什么还来珠峰,不耐烦的马洛里为了打发这个记者没好气地留下了他的传世名言“Because it is there”(因为山在那里),然后掉头而去。随后不久,当一片云彩飘过,马洛里和他的队友欧文就永远消失在了海拔8600米的途中。
  因为山在那里!
  的确, 1921、1922和1924年,英国人三次从北坡发起向珠峰的挑战,从对象选择上讲是必然的。因为那座山不但在那里,而且它还是地球上最高的山峰。这是人类最早攀登珠峰的尝试,它造就了喜马拉雅攀登史上的伟大先驱马洛里。但是不要忘了,没有在遥远的印度遥测珠峰,马洛里不可能知道“世界最高峰”在那里;同样,马洛里的身后,还有一个先驱亚历山大·克拉斯(Alexander Kellas)。
  1921年的攀登注定磨难重重。英国人的这次侦察意识到了运输给养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户外运动网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