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布拉格印象

[日期:2007-06-01] 来源:《中华遗产》杂志  作者: [字体: ]
圣维特大教堂犁镜700多年才最终修建完成,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这里曾是历代皇帝举行加冕典礼的场所,也成为多位皇帝的长眠之地_布拉格印象_乐途旅游网

圣维特大教堂犁镜700多年才最终修建完成,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这里曾是历代皇帝举行加冕典礼的场所,也成为多位皇帝的长眠之地

旧城广场是布拉格的心脏,面积不大,却聚焦了布拉格的历史,也展现了一部具体而微小的建筑史_布拉格印象_乐途旅游网

旧城广场是布拉格的心脏,面积不大,却聚焦了布拉格的历史,也展现了一部具体而微小的建筑史

  撰文/萧萧 摄影/李利恒 李玉祥

  1993年,捷克首都布拉格成为《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一员。然而长久以来,这座城市连同捷克却迟迟没有找到自己在世界上的位置。地理上,捷克处在欧洲的中心——这一点很是令捷克人自豪;现实中,这个一心向往回归“西欧集团”的国家在几十年前摆脱了前苏联“红色铁幕”的控制,而到现在还在为加入欧盟奋斗。事实上,捷克曾遭受的苦难远不止于此,用 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的话来说,几乎很少有欧洲的战争不会影响到那里。

  奇怪的是,虽然战争和动乱一直没有放过捷克,但首都布拉格城中那些中世纪以来的华丽建筑却始终安安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

  布拉格保全下来,美丽保全下来,然而这美丽的背后,又是些什么呢?走进布拉格,让我们以最近的距离去寻找美丽背后的蛛丝马迹。

  查理的荣耀

  2005年,捷克国家电视台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票选活动:谁是最伟大的捷克人?结果,捷克的开国总统马萨里克才屈居第二,获得55040票,而以68713票独占鳌头的却是生活在600多年前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

  查理四世有什么本事在几百年后还能获得这么好的名声?别的不说,今日布拉格能顺利入选世界遗产,这军功章至少也要分一半给查理四世。

  这位皇帝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布拉格人。他生在布拉格,死在布拉格。有记载称,在他死后,医生将他的尸体用防腐技术加以处理,足足准备了11天后才下葬。尸体还曾先后停放在布拉格三家教堂,最后葬于布拉格城堡内的圣维特大教堂。然而,查理四世是否真的埋在圣维特大教堂却一直是个谜。直到2005年,考古学家在对圣维特大教堂进行修复时,才意外地在教堂祭坛地下发现了一个大墓室,里面装着棺木和骨头碎片。经证实,这间墓室的主任确为查理四世和他妻子。这一发现被捷克考古界称作“捷克近几十年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查理小时候曾被送到法国和意大利学习。30岁时,正式继承王位并在同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355年,查理坐上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宝座。

  在查理四世之前,布拉格已在几代国王手下修建得初具规模。查理四世上台后,他就决心要把老家布拉格变成欧洲最华丽的城市。他可真是说到做到,不仅把朝廷办公室定在布拉格,还在城内大兴土木。可能是少时在外国耳濡目染的缘故,他特别喜欢法国和意大利式的建筑,于是请来很多法意两国的建筑师和工匠,修造各种华丽的建筑。布拉格从此迎来了鼎盛时期。

  如今在布拉格,查理四世的名字几乎可以串起这座城市所有标志性的旅游景点:中欧最古老的高等学府查理大学;当今捷克珍宝馆所在地查理城堡;圣维特大教堂也是由查理亲手奠基;当然,还有那座横跨伏尔塔瓦河的查理大桥。

  这座桥自诞生之日便与众不同。据说,当年查理四世为了讨个吉利,在修桥之前特意找宫里的占星师恳谈了一夜,才定下桥奠基的日子:1357年7月9日5点31分。这串吉利数字形成了一串数字回文。

  为增加桥身的稳固性,修建者们还在灰浆中掺入了鸡蛋,那时,全国的鸡蛋都滚进了这座大桥。不知是真的得到上天的佑护,还是鸡蛋起了作用,在大桥建成后的几百年里,一直岿然不动。即使在2002年欧洲那场百年不遇的洪水中,大桥也是有惊无险地安然度过。

  查理大桥如今是布拉格最知名的建筑。如果只能在布拉格停留半个小时,也应该去这座桥看看。从桥这头到那头,书上说有520米,用步伐量大概是900多步。桥是石桥,深黑色,是历史沉淀了足够长时间后的成色,简洁朴实得像海明威小说中的老人归航后坐在海边修理渔网的样子,像勃拉姆斯的大提琴奏鸣曲。桥两侧竖立着30尊雕像,都是圣经里的人物。仔细看过,雕像上灰尘仆仆,还挂着蜘蛛网。几百年前的东西,太干净光鲜了反而不真实。

  桥上有很多街头艺人的表演,也有卖手工艺品的小摊,还有便是永远川流不息的人群。在桥上看风景,远处有布拉格城堡,桥下有伏尔塔瓦河,同样都是摇曳多姿,随着光影不停变幻。街头艺人的表演,水平非常不一般。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爵士乐团,全是中老年男人,该经历的都经历了,有过执着也有过妥协,演奏出来的曲子从容不迫,婉转淡定,不悲伤也不欣喜。

  一座桥终究只是一座桥而已,能承载多少深意呢?这座桥像磁场一般,吸引人们靠近它,仿佛它有无穷无尽的故事要述说,让人久久不愿离去。我曾经以为查理大桥的魅力,在于桥上的人。有一天清晨,来到查理大桥,桥上空无一人,却显得更加神秘,让我想起几年前去贡嘎雪山,随手翻看一本关于景点的介绍,不料其中却有佳句,描述雪山时用了“沉吟不语”四字。晨曦中的查理大桥,同样是一副沉吟不语的大派头。若说神山是吸收了大自然的精华,那么大桥则是凝聚了几百年来人的气息,它的沉默中,尽是懂得、尽是慈悲。我于是知道,查理大桥的百看不厌,不只在桥上的人,更在桥本身。

  烈火中永生

  每年的7月6日,捷克全国放假。

  这一天,很多捷克人都会穿戴整齐,携手去教堂纪念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扬?胡斯(Jan Hus)。这一天,是胡斯的殉难日。

  时间退回至14世纪,捷克的教会被德国人牢牢把持着,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这自然让捷克本地人十分不满。为了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捷克人一次次地向教会特权发起攻击。胡斯便是这场斗争中的先锋。他猛烈抨击教会的腐败黑暗,四处宣传宗教改革。可是“枪打出头鸟”,胡斯的行为终于激怒了教会,他们先将胡斯骗到康斯坦茨召开宗教大会,并信誓旦旦地说保证他的安全,但还是在1415年7月6日将胡斯绑在了火刑柱上,活活烧死。

  这把火激怒了所有捷克人。胡斯死后,捷克人曾多次在布拉格举行集会抗议,并最终引发了声势浩大的胡斯战争。

  几百年过去了,熊熊烈火早已熄灭,胡斯则被捷克人视作永远的民族英雄,他的雕像至今屹立在布拉格旧城广场的中央,成为布拉格的标志之一。

  这座胡斯像临风玉立,不似普通英雄像那般豪迈,倒多了几分隐士的飘逸。准确的说,这是一个雕像群。在胡斯周围,是一些他的追随者。我们平常看到的英雄像,都是一副横空出世的样子,傲然孓立,无所傍依。而这座雕像中还有一个被抽象化了的母亲形象,让人既有了归属感,也增添了重生的希望。

  胡斯像所在的旧城广场,是布拉格旧城的中心。旧城广场形成于11世纪,最初只是人们买卖商品的集市。商人们集中在一起,买者也从四面八方涌来,越聚越多,于是有了广场,有了教堂、学校,然后形成了城市。

  旧城广场正西面是旧市政厅,一片风格各不相同的建筑群,现在改为商店和旅游问讯处。布拉格的楼通常一座紧挨着一座,没有空隙,只能从表面的装饰和颜色来区分。如果是懂建筑的人,自然能区分出不同的风格,进而判断出年代。即使在外行看来,也能看出历史一面延续、一面层层交错的痕迹。

  旧市政厅正门口的地上有27个十字架,微微突起于地面,被熙熙攘攘的游客踩在脚底,是一个特别容易错过的地方,我是在一个清冷的黄昏才得以看仔细。这里纪念的是27位捷克贵族。1621年,他们在白山战役中败给了哈布斯堡王朝,就在这个广场上被处以极刑,这27个十字架正是他们行刑之处。这场战争以后,捷克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

  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在捷克的时候, 曾读了几本中文书。在《希拉里自传》中有一个细节很有趣:希拉里在上中学的时候,有个老师成天宣扬红色政权的恐怖。有一次上课,这位老师又激动地说:“宁死也不能被赤化,宁死也不能被赤化!”结果有个男孩“扑哧”笑出了声,说道:“老师,我才14岁,活着是最重要的。”

  联想到捷克人,他们在曾经被赤化的日子里也选择坚忍地活着。但捷克人可不是14岁的孩子,翻看捷克的历史,倒更像一位历经磨难、饱经沧桑的中年人。

  16世纪到19世纪,捷克成为奥匈帝国的附属国。

  1918年10月,捷克和斯洛伐克合并,成立共和国。

  1938年9月30日,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实行“祸水东引”的“绥靖”政策,与德国签订“慕尼黑协定”,把属于捷克的苏台德区和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其他边境地区移交给德国。1939年“二战”爆发前夕,希特勒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国内开展“布拉格之春”运动,6个月后被原苏联军队镇压。

  1989年,“天鹅绒革命”爆发,开始和平转移政权的步伐。

  1993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分离,捷克独立。

  急速地被占领,继而急速地取得胜利,然后又被占领……捷克人长久以来经常就这样没头没脑地身陷战争漩涡之中。时间久了,他们竟也悟出一套独特的处世哲学——不抵抗。他们说:既然明知抵抗一定失败,任何政府都无权拿人民作牺牲品。于是在1938年“慕尼黑协定”后和1939年纳粹进军布拉格时,贝奈斯总统这样做了;斯沃博达和杜布切克在1968年也是这样做的。

  捷克人的选择让国家免遭战火的蹂躏。在布拉格,那许许多多高耸入云的红色塔尖才得以保存,而他们自己,却要为此付出丧失自由的代价。

  然而不抵抗并非只是一味地忍让与投降,捷克人经常会出人意表地用些奇特的方式发泄心中的不满,让世界都为之震惊一下。布拉格的瓦茨拉夫广场便曾多次成为布拉格上演政治戏剧的舞台。

  1968年8月20日,前苏联联合其他东欧四国发动突然袭击,将坦克直接开进了布拉格城区。杜布切克等捷共领导人当晚发布《告全国人民书》,号召全国人民“保持平静,不要抵抗前进中的外国军队”。到第二天中午12点,突然整个布拉格都响了起来,警报器、汽车喇叭、火车头汽笛、还有电车的铃铛。接着,巨大的声浪嘎然而止。到处交通中断,人们既不走动也不谈话。此时,已在瓦茨拉夫广场聚集的数万群众席地而坐,每个人都一动不动。寂静吞没了布拉格。目睹此情此景的美国记者舒尔茨说:“如果沉默能致人死地的话,那天中午瓦茨拉夫广场上的沉默就具有这种威力。”布拉格人以无声之音给入侵者沉默的一击。这该是最典型的捷克式反抗了。

  还有更激烈的。1969年初,查理大学的两名学生在瓦茨拉夫广场引火自焚。两个年轻人的死顿时震惊了世界,他们也为“布拉格之春”点上了巨大的惊叹号。

  同样是瓦茨拉夫广场,20年后,这里又见证了一场不流血的“天鹅绒革命”。而这一次革命的效率颇高,此后不久,捷克便如天鹅般插上了自由的翅膀。

  这么多值得纪念的事情若在中国,不知道要立上多少座纪念碑了。然而寻遍今日的瓦茨拉夫广场,我们的眼中却只见到林立的商店、赌场、酒吧和餐厅,繁荣景象不亚于王府井。费了半天劲,才在高大的瓦茨拉夫雕像前发现了一个小小的花坛,花坛中间是两块更小的纪念碑,上面雕刻着两位自焚的年轻人的头像。来来往往的游人很少有注意到这里,实在太不显眼了。“天鹅绒革命”就更是不见踪迹。或许布拉格人对历史有一番自己的认识吧,不愿对未经时间检验的东西轻易做判断。

  城堡的前世今生

  动荡的年代,捷克总会不时刮起政治风暴。这风暴中心,就在布拉格城堡。自从捷克于1918年与斯洛伐克创建共和国后,布拉格城堡便成为历届总统的官邸,到今天仍是如此。然而,不知是不是老天故意开玩笑,但凡曾在这里呆过的总统,日子过得都不那么太平。九位前任总统,有四个坐了三年以上的牢,第五个在牢里的时间不长,第六个死在狱中,而后来的三位仅仅是因为他们逃到了国外才得以免遭牢狱和刑罚之苦。

  过得不太平的不只各位总统。在他们之前,历代国王也一直住在城堡里。那时候城堡里的好戏更是层出不穷。特别是1618年的“抛出窗外事件”,简直是十足的黑色幽默。当时,国王斐迪南痴心拥护耶稣教会,残酷打压捷克的新教会。忍无可忍之下,新教教徒终于在5月23日拎着铁棒和长矛冲进城堡内的旧王宫,抓住两个总督大臣和秘书,把他们仨一块顺窗户扔了出去。虽然这一扔没扔出人命(三个人都掉在下面的垃圾堆上),却拉开了欧洲三十年战争的序幕。序曲是由新教天主教教徒奏响的,而后面的四个乐章却将欧洲东西南北的十几个国家卷了进来,连隔海相望的英国也不例外。这场混战,一打就是整整三十年。

  今天走进布拉格城堡,你丝毫感觉不到剑拔弩张的火药味。每日潮涌般的游客让这里变成与其他地方别无二致的花园式旅游景点。只有城堡正门入口处一对名为“战斗巨人”的雕像,还在提示我们这里或许曾经弥漫过战争的硝烟。

  城堡里最著名的建筑,就是埋葬了查理四世的圣维特大教堂。这是捷克最雄伟的教堂。它始建于公元930年,原本是有个圆顶的罗马式建筑,随着朝代更迭,盖着盖着就成了如今的哥特式风格。教堂很高,可惜周围太不宽敞,着实委屈了一派雄伟景象。教堂内部,向上延伸的弧形在顶部交汇,光线透过彩色玻璃照进来,照亮了玻璃上的圣母,也照亮了教徒向上帝敞开的那扇心门,连我这样从小受唯物论熏陶的人,恍惚间都有一种窥见天光的感动。

  布拉格城堡是个建筑群,现在很多地方都改建成博物馆。我曾经去过国家美术馆的一个展区,主要展出中世纪宗教题裁的绘画作品。作为一个国家级美术馆,其展品的贫乏程度令人吃惊。联想起捷克国家博物馆的展品基本以矿石、动植物标本为主,不禁感慨:像捷克这样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却鲜有艺术品留存,这大概也是他不得不承受的悲剧命运的一部分吧。

  1993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对布拉格进行鉴定时,在鉴定书中写道:“从城市环境和个体建筑两方面看,布拉格都算得上欧洲最美的城市之一。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整体,布拉格的发展规划和结构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很少见的。它完好地表现出从中世纪到现代城市发展的过程,可以作为中欧和东欧城市发展的范本。”

  正如ICOMOS所说,布拉格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丽,什么叫做模范。然而在布拉格的这一番打探下来,我才发现,在那些华丽的建筑和雕塑后面,隐藏着布拉格最令人心动的东西。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