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探访婺源古村的前世今生(组图)

[日期:2007-06-01]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字体: ]
  当代婺源人会为子孙后代为家乡留下些什么

  《带一本书去巴黎》的作者林达说过,街道是一种神秘而有生命的东西,历史在把生命一点点灌注进去。房屋也是一种神秘而有生命的东西,给予它生命的同样是历史,除了历史赋予它的文化积淀,还有它在历史长河中的命运。

  婺源的古村,经历过了多少次朝代的变迁。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土地改革里,那些老屋,有许多被当成革命的胜利果实分给了贫 下中农。在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中,那些老屋里的精美雕刻,有许多被当成“四旧”被造反派砸毁。改革开放后,这些老屋中的一部分,又回到了建造它们的,那明清的富商或官宦的后人的手里。在这样一个过程里,历史给这些古村和老屋,会灌注进多么丰富而深邃的生命!当我紧随着导游和团友,在一幢又一幢马头墙高耸的古屋里匆忙地进进出出,目不暇接地观赏着那些精致的雕刻、陈设;在一条又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路上急急地走来走去,忙不迭地在小桥、绿树、曲水、深巷前摄下自己的影像的时候,还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这不是我在这里想寻到的全部。也许是记者的职业习惯使然,其实我更想寻访的,是这些古屋以及一代代住在这些古屋里的人,在数百年间跌宕变化的历史风云中,都遭遇了些什么。我也想知道这些古村中,住在那些普通的农舍里的村民们的生活和他们对生活的向往。

  可这一次,不能够了。只有大半日的停留,下午三点方过,我们就要离开婺源。

  在向古村告别的时候,思绪陡然间荡漾了开来。

  僵硬的计划经济时代和闭塞的地理环境,曾经让困守在“一分田”上的婺源人承受了漫长的贫困。伴随着祖国改革开放的脚步,一些婺源人背起行囊,循着青石板的徽州古道,像祖先一样走到山外,寻找新的生路。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些走进古村寻幽探美的“城市人”,给了古村居民关于“旅游业”的启蒙。大自然的造化和祖先的遗留,成为了当代婺源人摆脱贫困得天独厚的资源。如今,古村的幽静正被纷至沓来的游客打破,古村的朴实正被商业的元素遮盖,古村苍老的面目正被按照传统风格新建和新修的建筑刷新。这些建筑,也是粉墙,黛瓦;也有飞檐,戗角。早年出去的一些人从山外回来了,不是沿着青石板的徽州古道回来的,而是沿着新修的柏油路回来的。家乡新兴的旅游业让他们看到了守着家园致富的希望。古村里的商铺,有些就是这些回来的人开的。而仍然有另一些人沿着新修的柏油路走出去,希冀到更广大的世界去博取更好的生活和更大的事业。在这些走回来和走出去的婺源人中,会不会产生出当代的徽商?不,现在应该是叫“赣商”了。会不会产生出当代的政治家,当代的名人甚至伟人?他们又会为子孙后代,为家乡以及历史,留下些什么呢?(杨菊芳)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