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蒙古人的摇篮——额尔古纳河(组图)

[日期:2007-06-01] 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 [字体: ]
  在勘界中还有一个趣事,有一个界桩位于中、俄、蒙三国交界处。原址是一个敖包,为了尊重民族习惯,大家提出要保护这个敖包,但又不能使界桩移位。工作组的人们想了个办法,在敖包上搭了个三脚架,在架子上竖起了三面形的界桩,分别朝向中、俄、蒙。因为这里又是中俄蒙陆地边界的开端,故界桩编号为“0”。

  在室韦和恩和地区,我们还看到了在界河的我方一侧有很多处正在修筑石 头堤坝,有些地段规模还不小。李先生介绍说,这是由于河水总是向我方冲刷,不断侵蚀河岸,使河道无形中加宽或改道。而边界是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线为界”的,河道改变了,必然对中方不利。为确保我方河岸不被冲刷,边界线的位置不变,所以必须加固堤坝,这又是一项大工程。在一个远离城乡的地方看到机器轰鸣的工地,你会想到什么词呢?——“寸土必争”!

  众所周知,“蒙兀室韦”与蒙古族的起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公元5到10世纪主要活动在嫩江、绰尔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流域。如今,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还能见到蒙古人吗?

  公元1635年左右,额尔古纳境内的游牧者乌拉特部落和四子部落归附后金政权,迁往乌兰察布草原。此后只有少量的巴尔虎蒙古人来这里游牧。驻守卡伦的戍边士兵曾有蒙古人。1949年后,蒙古族干部、知识分子和农牧林场职工等陆续来此,现在蒙古族人口有6000多人,只占全市总人口的7.96%。

  显然,在这个蒙古民族曾经生息繁衍的地区如今已经“易主”了。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这似乎也是正常的,因为游牧民族的迁徙是必然的,注定的,当然,这种游牧和移动有时也带有“被动”的意味。另外,气候寒冷、战乱等因素也会影响到人们的流动。也许,蒙古民族迁往它乡还有别的原因,但我们更关心的是现在的额尔古纳河以及她的居民,她的现状,她的发展。这就使我的眼光集中到了在整个额尔古纳地区都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俄罗斯族。

  在额尔古纳市有个室韦乡,全称是“室韦俄罗斯民族乡”,这个名称的矛盾显而易见,也反映了今天的实际状况:室韦是古名,俄罗斯族是今人——整个室韦乡只有几户蒙古族人家,俄罗斯族以及华俄后裔占这个乡总人口的42%,近1800人。到额尔古纳必须到室韦乡,到室韦乡就必须到临江屯。这里可以让你体验另一种生活。村民们说着与我们相同的汉语,却个个蓝眼金发,相互间“老张”、“老李”地叫着,很是亲切。这个村离界河不远,村里的景象和中国其他地区的农村没什么不同,鸡、鸭、鹅、狗在土路上漫步,整排的木刻楞房显示出林区的木材优势和俄罗斯建筑的风格。如果不是随风入耳的汉语,你仿佛进到了异国它乡。

  我在寻找蒙古人的踪迹时发现临江屯还有一户俄蒙联姻的家庭。男主人是蒙古族,叫杨福河,蒙古名叫巴音陶克套,1977年从内蒙古哲里木盟来此,女主人叫史桂花,是临江屯的俄罗斯族。他们有两个漂亮的女儿,姐姐叫杨淼,妹妹叫杨鑫。杨淼上过中专,是个美丽的姑娘,眼神中透着一种文静和温顺,在一片鸡鸭鹅狗和木刻楞中间,她的出现使此地生辉。她喂完家禽后就去父母开的一个小店里帮忙,没有顾客的时候就在店里看书。这个屯里有好几个商店,购物者多是本屯的人们,显然竞争也不小。

  杨淼的希望是到俄罗斯那边投奔舅舅去读大学。

  来源:《DEEP》中国科学探险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