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专访淄博市旅游局局长常传喜

[日期:2007-06-01] 来源:乐途旅游  作者: [字体: ]
淄博市旅游局局长常传喜_专访淄博市旅游局局长常传喜_乐途旅游网

淄博市旅游局局长常传喜

  一、基本情况

  淄博历史悠久,是齐文化的发祥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淄博旅游资源种类丰富而独具魅力,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和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目前全市旅游资源达26种、339项,其中人文资源18种、267项,自然资源8种、72项,许多资源的品味、级别在全国、全省居上乘水平。东部临淄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的故都,文物古迹浩繁,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现为国家历史 文化名城。因齐国最早兴起蹴鞠运动,临淄被国际足联和亚足联认定为足球运动起源地。中部淄川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故乡,他的《聊斋志异》为世人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鬼狐神妖的故事。西部历史商埠重镇周村,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人称“旱码头”,城内有“大街”、“银子市街”等百年老街,有“天下第一村”之誉。北部平原沃野平畴,汇集黄河下游风光之美,有“北国江南”美誉的马踏湖富有水乡韵致,景色秀丽。南部有“沂源猿人”遗址和齐长城遗址,拥有鲁山、原山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开元溶洞、沂源溶洞等绵延数十里的溶洞群。旅游商品资源丰富独特,有6大类12个系列,陶瓷、琉璃、丝绸、内画、刻瓷等在国际上有较高的知名度,黑陶、淄砚、周村烧饼、马踏湖金丝鸭蛋等远近闻名。加上蓬勃发展的现代工业、农业、教育等,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资源利用空间。

  近年来,我市旅游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旅游业发展的一系列工作部署,围绕建设区域性人文名城和打造山东乃至全国重要的国内游客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游客停留地的目标,坚持高点定位、强化特色和大项目带动,突出发展旅游特色经济,促进了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五年来接待国内游客从2000年的444.85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928.57万人次,年均增长15.8%;接待海外游客从2000年的1.45万人次,增加到2005年的5.78万人次,年均增长34.1%;旅游总收入从2000年的2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3.6亿元,年均增长23.6%;旅游从业人员从2000年的4.14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22.6万人。2005年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分别居全省第6位、第8 位。今年以来,我市旅游业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呈现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的良好态势。1-9月份,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836.11万人次,同比增长21.7%;旅游收入55.6亿元,同比增长18.8 %。旅游业正在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一是强力推进政府主导旅游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龙头和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不断加大领导和财政投入力度。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相关副市长任副主任、相关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旅游业发展协调促进委员会,调整充实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的假日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形成了政府主导旅游发展的良好机制和平台;建立了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集中研究解决影响全市旅游业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建立了旅游责任目标监督考核机制,严格实施对各区县旅游工作目标的考核和督查。同时,强化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职能,形成了党政全力推动、部门密切配合、上下整体联动的旅游工作格局。为全面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市委、市政府先后多次规格高、规模大的旅游工作会议,出台加快旅游业发展意见,对旅游工作进行全面发动、形成氛围、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明确提出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的切入点,把旅游业作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重点培植建设。

  二是科学规划开发旅游资源。全面建立了市、区、景区、项目四级旅游规划体系,编制实施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十一五旅游规划、区域旅游规划等一批旅游规划,以及一批主要旅游区和重点项目旅游规划。按照整合资源、促进发展、优化管理的原则,目前正在组织编制南部山区生态旅游开发规划,以科学的规划引领旅游开发建设。以市旅游发展规划为指导,全市旅游资源开发和项目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1999年以来,全市旅游开发建设投资达30多亿元,原山国家森林公园、鲁山国家森林公园、周村古商城、中国陶瓷馆等一批新景点相继建成开放,其中原山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山东省十大新景点之一;齐国历史博物馆、聊斋城、马踏湖、开元溶洞、沂源溶洞等一批传统景点进一步丰富内容,提升了品味;世纪大酒店、天乐园娱乐广场、佰金瀚等一批高档次接待服务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有2个景点被评为国家级农业示范点、5个景点被评为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招商和开发建设形成新热潮,张店璀璨中华影视园、欢乐世界主题公园等一批投资过几亿元的旅游项目规划、在建,呈现出围绕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全面开发、配套完善的新态势,使我市旅游业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是大力开拓旅游市场。为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全市建立了市区(县)联动、政企结合、市场运作的宣传促销机制。入境旅游重点开发韩国和日本市场,国内旅游重点开发河北天津河南及省内周边市场,客源市场大力推动“淄博人游淄博”。在中央级、省级等强势媒体制作播出淄博形象节目,强化“齐国故都、聊斋故里、足球故乡、陶瓷名城”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组织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各种国际国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30余次,赴日本、韩国及东南亚、欧洲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举办大型宣传促销活动30余次,邀请国内外主要客源市场的旅行商、媒体记者来我市踏线、采访100批次,使淄博旅游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连续举办了陶瓷博览会、聊斋文化旅游节、齐文化旅游节、旱码头文化旅游节等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节庆活动,促进和形成了良好的旅游效应。联合青泰曲培植打造“中国齐鲁文化旅游线”等,实行区域互动、特色互补、市场共享、发展共赢。发挥优势,加强整合,串珠成链,策划推出一日游、二日游线路二十几条线路,“行游住食购娱”一条龙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四是不断优化旅游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以客为先”的原则,优化软件,完善硬件,实施“全市旅游质量提升计划”。以创建诚信旅游为抓手,指导各类旅游企业普遍开展细微服务、文明服务、人性化服务,加大旅游市场规范整治力度,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组织开展城市创优、饭店创星、景区创A、厕所创星、导游创佳、旅行社创强“六创”、“七个十佳”、首席优秀导游员评选等活动,评授出一批旅游服务品牌,不断提高旅游行业综合素质。成立了市旅游行业协会及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商品、旅游新闻等5个专业委员会和市信天游导游管理服务中心,组建了市旅游发展顾问团,旅游发展保障促进机制逐步健全。通过组织实施“因景修路”工程,对通往全市主要旅游景区以及旅游景区内骨干道路进行改造和升级,景区可进入性明显增强。扎实推进“因景植绿”、“因景治污”工程,加强旅游景区生态建设和旅游沿线环境综合治理,对全市A级景区旅游厕所实行星级评定,促进了景区整体环境的改善提升。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体系逐步健全。目前全市已开发建成重点旅游区(点)38处,星级旅游饭店33家,发展旅行社109家。

  二、“十一五”旅游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十一五”全市旅游发展的目标是:争取用5年左右时间,使我市旅游经济总量、旅游接待规模、旅游服务质量、旅游发展环境进入全省前列,把淄博建设成为旅游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区域性人文名城和山东乃至全国重要的国内游客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游客停留地。力争到2010年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180亿元,年均递增24%左右,相当于全市GDP的6%左右,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在旅游发展的理念上要有新突破。一是跳出旅游抓旅游,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业发展全局,推进旅游发展与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建设、社会就业和改革开放有机结合,把旅游放在整个经济发展的全局中去把握;二是跳出淄博看旅游,从全国旅游发展的大趋势,从全省旅游发展的大格局,去认识淄博旅游,努力把淄博建成山东乃至全国重要的国内游客旅游目的地和国际游客停留地,成为促进山东旅游强省建设的重要支撑点。

  在旅游发展的思路和工作上要有新举措。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旅游发展全局,深入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强化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快旅游精品工程建设,推动旅游国际化进程,提高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全面增强旅游核心竞争力。坚持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两条线并重、开发与保护并举,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推动旅游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旅游业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重点实施好“1275”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采取扎实有效地政策措施,推动全市旅游业更快更好发展。

  一是强力塑造“一个形象”,即魅力齐都 激情淄博(暂定)。

  二是精心培植“二条精品旅游线”,即淄博经典文化旅游线:姜太公祠-足球博物馆-管仲纪念馆-齐国历史博物馆-殉马坑-古车博物馆-聊斋城-旱码头-中国陶瓷馆-体验张店晚间旅游;淄博生态休闲旅游线:马踏湖-原山国家森林公园-鲁山国家森林公园-体验张店晚间旅游。

  三是聚力建设“七大特色旅游区”:齐文化旅游区、聊斋文化旅游区、旱码头文化旅游区、张店休闲娱乐购物旅游区、鲁山生态旅游区、马踏湖齐国水乡旅游区、萌山湖休闲度假旅游区。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