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江西省宜春市乌龙潭探险记

[日期:2007-06-01] 来源:   一、神秘山洞,百年传说
今年过年时,我回了一
  作者:
[字体: ]
  一、神秘山洞,百年传说

  今年过年时,我回了一躺老家,第一次知道乌龙潭,是听了一位八十来岁的老者所说:“小时候,我见看过肯塘的人,进入乌龙潭洞“打龙潭”求雨,共见过有六次,最后一次是1948年”,他说他见那些进洞的人进洞前都要喝三大碗谷酒,再顺着水道(一般是六月天去,水冰骨的冷,所以要喝酒护身)钻进去,听进过洞的人讲,进去后里面很大,还有很多关口,如米筛关、令 尺关、扇插关等,都是要从钻水洞才能进去,当到米筛关时,内有一洞湖,水面见不边,水从一石坝中的小孔中流出,象是米筛孔一样,所以叫做米筛关,石坝前有一大铁符,用手能摇动,但不能移动,旁边的石壁上题有:“有能者再进三关,无能者到此为止。

  老人还给我讲了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丰顶山山顶有一寺庙,上有得道高僧黄天师,道术高明,能呼风唤雨,古时肯塘一带遇到旱情,就去找太师求雨,黄天师来乌龙潭见黑龙王,结果看到黑龙正在睡觉,就很生气说:“你这个孽畜的东西,外面大干,你还在这里睡觉!”并顺手用手中的折扇打了下龙王爷头,龙王爷一翻身,洞中的龙潭水溢出,洞水瀑涨,黄太师赶快用作道用的米筛一档,米筛着地成石成为如今的“米筛关”,水又从米筛的孔中跑出来,黄天师又拿出作道用的令尺一档,令尺着地成石,成为如今的“令尺关”,水还是没有档住,再逃,洞水还是追身而来,黄天师取了折扇一档,折扇着地成石,成为如今的“扇插关”,水还是没有挡去住,最后只好把自变成一只螃蟹,把徒弟变成虾子,师徒顺着水道才从九江鄱阳湖游出上岸来。

  神奇的传说,激起了我探险的欲望,开始找同志者,村中的年轻村民听说我要进洞探险,便主动帮我找进洞的最佳位置,并从旁边挖出两个小洞,等待着我们的来到。

  二、首次探洞,失败告终

  4月8日至9日,在网上发召贴,有五个同行者,一同来到乌龙潭洞口的村中,该村组叫龙潭背,据史料记载:“龙潭背 在大石笏东3公里山坡上。村前有洞泉称龙潭,故名。居王,傅姓。王姓清乾隆未从邻村老屋埸迁徙徙此”。

  观察地形和到洞口考察后,4月8日晚上21:00,第一批队员下水入潭摸底,水温极低,在水中呆3分钟就感觉冰冷刺骨。试图 挖掘左边通道,淤泥太厚,第一次突击失败。

  4月9日 7:00 第二批队员边客和艾秋下水入潭,发现潭中右边有一个出水口,潭中水位之高、淤泥之厚、地形之复杂大大出乎意料。安全起见, 队员撤出。重新商量方案。

  8:00 第三批队员艾秋、云吞、明月、边客下水,由于潭中水面距洞顶不足15厘米,艾秋作为突击队员,腰栓一粗绳,仰面漂在水面而入,一直进到出水口,只时水面已经贴近洞顶,严重缺氧,大呼撤退,其它队员赶紧拉绳把艾秋撤出,艾秋已经全身冰冷颤抖。第三次突击失败。

  9:40 第四批队员蓝鲸、云吞、明月、边客、安男下水,做最后一次突击,蓝鲸采取同上方法,也进入洞中。此次比较顺利,一直通到出水口,蓝鲸用脚直伸出水口,并用竹竿捅入,发现出水口往水下走,因为前面情况不明,决定撤退。第四次突击失败。

  10:30 队员们来到山后,那里有一狭小洞口,以被村民挖开,据说冬天能看到热气溢出,推测是直通黑龙潭。第五批队员潇洒人生、云吞、艾秋钻入,近一个小时才出来,据说里面很狭小,仅容一个人匍匐而入,里面洞长弯曲,地形很复杂,通到了黑龙潭,但是里面有水,只好撤退,第五次突击失败。

  商议好以后带更专业的探险设备来,一定要揭开黑龙潭神秘面纱。要亲眼见证洞中几百年前先人留下的求雨痕迹。此次探险队员:云吞(队长)、潇洒人生、明月幽客、蓝鲸、安男、艾秋、边客。

  寻着洞外的泥沙滩往上走,前方的石壁上,第一次见到用朱砂和毛笔的题字,最为清楚,明显可看到题字落款时间有乾隆年间、嘉庆年间、道光年间,民国二年等时间,出现的人名有易佛堂、下肯塘易万昌、上肯塘易常万、上肯塘马祖师、四都阳宏、查溪上林谢明显、永安寺僧月照、月映等人字样,还发现有先人留下的火把遗物,看完后,大家体力消耗也很大了,肚子里有点空荡荡的感觉!决定退出山洞,一路回程,仔细寻找传说中的“铁符”、米筛关、洞湖,和“有能者再进三关,无能者到处为止”的题字,有点意憾,没有找着,可能还在里面,不可能再进了,只好出洞,但总算证明五十多年前,乃至几百年前村民进洞“打龙潭求雨”事实,让陈封数十没有人进洞记录打破,为下次再进洞打好基础!也是明月山鹰队员自成立以来最为艰险的一次历程。

  网友笑看明月出了一对联上联:

  “潇洒五壮士丰顶探洞蓝鲸当先幽客随后边客不示弱图柜亦英勇同心协力重启五十年尘封攀登山鹰新高度”我与边客对上下联,感谢村民和网友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四、佐证历史,采访肯塘

  5月24日上午,我怀着好奇来到辽市肯塘村,为求证进洞发现的题字中所看到的“下肯塘易万昌”、“上肯塘马祖师”等人物的历史。在朋友的带领下,前往,一到村口,就见两条村级公路路,听人介绍一条是去下肯塘,一条是去上肯塘,原来肯塘村分为上、下肯塘,据村民说该村缺少水源,村中泉水在干旱季节仅能保证人用水,农用灌溉全靠修筑水塘,在雨季时积天然降水,每年到复季干旱季节,则不能满足农用灌溉,大旱之年更是无法满足农业需要。解放前大旱之年,村中后生们请道师到乌龙潭打龙潭求雨。

  我们先到上肯塘,来到村长家,村长不在,其夫人问清我们的来由后,叫来村中民国年间出生的老人,听村民易中财(民国26年即1936年生,原村民办教师)讲述并查了家谱,得知易万昌(道光26年,丙午即1846年生)是村中一位有名的道师,终生未娶妻生子,有一年,村中大干,村民请来年数已高的易万昌(洞内题字:“民国癸丑年(1913年)七月二十一日下肯塘易万昌到到处到”,可知当年易万昌65岁),去乌龙潭打龙潭求雨,易万昌本来只想在洞外设坛求雨,村民不依,几个村民硬是连拖带拉地把易万昌请进了乌龙潭洞内,设坛祭祀后,外面果真下起了大雨,易万昌出洞后身体十分虚弱,村民借来棉被裹着他,用轿子抬着往回走,大雨跟着轿子下过来,当走到金瑞街头时,金瑞顿时也下起了大雨,金瑞村民放鞭炮感谢易万昌,并请易万昌歇息、喝茶,肯塘村民说:“不行,这个雨是求来的,雨是跟着轿子走的,一停下来,就只会下到你们金瑞,不会下到肯塘去。”易万昌就这样被村民抬着一路不敢歇息,赶回了肯塘,肯塘也就下起了大雨。

  村中其他老人补充说:“相传当时村民进洞时,用灰桶(当地农村插禾时用的一种农具)装衣物、鞭炮、香火及其他祭品”。并拿来灰桶样子给我们看。

  我问及有人听过上肯塘马祖师这个人吗,村民都说不知道,只是看过上肯塘在文革前有一座庙叫马祖庙,毁于文革期间,现在庙址上建有私人的房子。

  五、查找历史,寻找史料

  探洞回来后,我就将探洞经历和图片上传到论坛,并请网友帮忙查找相关史料,贴一发就引起论坛强烈反响,回贴和点击率都是论坛同类贴中史无前例的。

  网友袁洲地方志,听到消息后,更是激动不已,连夜查找史书记载,据史料记载,洞中题字“查溪上林”原来是洪塘乡解放前的一个地名,“四都阳宏”中的“四都”是指万载竹山洞马步乡一带的地名。

  更有网友将竹山洞的传说也上传到主贴内,结果发现乌龙潭与竹山洞的传说几乎雷同,让人产生一系列的猜测,是不是竹山洞开发时,为了增加洞的神秘,便将只有一山之隔的乌龙潭的传说整理到竹山洞里来。 是不是乌龙潭内有“四都阳宏”的人到过洞内记录,而”四都“是万载竹山洞附近的地名,那么“阳宏”也是竹山洞附近的人,当地人将其进洞所见,一代一代的将乌龙潭的传说传下来,慢慢地传成是竹山洞的传说呢?

  再是从查实“易万昌”族谱和采访情况推测,在洞中用朱笔和毛笔题字留名的人,象易万昌、易佛来、四都阳宏、查溪上林谢明显、马祖师、永安寺僧月照、月映等人,可能都是当时的道师或者和尚之类“神职”人员。

  总之,乌龙潭还有很多难解之迷,是否真的有“铁符”?是否有“有能者再进三关,无能者到此为止”的题字?是否真的有洞湖和那神秘的米筛关呢?还有那些常未证实的名字,他们的身后又有什么传奇呢?是否?是否?太多未知数,等待看我们去揭晓。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