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南通板鹞风筝:最世俗的空中交响乐

[日期:2007-06-01] 来源:《中华遗产》杂志  作者: [字体: ]
  每次在正式做活前,黄师傅通常会在心中默默念诵一段敬仰祖师爷的话。他的祖师爷就是鲁班,不仅是木匠的老祖宗,也是风筝的祖师级人物。

  风筝的发明地在中国,然后从中国流传到东亚、马来半岛、欧洲及非洲。据记载,中国最早的风筝由墨翟制作,最初是用木头做的,但没有放飞上天。他的学生鲁班改用竹子做风筝,结果获得了成功。在纸张发明后,人们才改用纸张来做风筝。这样,鲁班理所 当然地成为风筝的一代宗师。

  黄师傅的大名叫道生,在南通风筝博物馆做风筝,已是做了近30年风筝的老师傅。我们赶到博物馆时,他正在一间工作室里埋头给风筝扎制骨架。桌上摆的是绘有鲤鱼和莲花吉祥图案的风筝布面。

  扎好骨架后,黄师傅调好胶水,熟练地将骨架和布面粘在一块。看似简单的一道道工序,其实内含玄机。特别是骨架和布面的粘合是非常关键的一道工序,这要求制作者谙熟风筝的结构,从而使风筝达到最佳的平衡。

  看完黄师傅精湛的制作工艺之后,一个问题开始困扰我们:为何南通成了中国南派风筝的发源地,从而有“南鹞北鸢”之说呢?这里的板鹞风筝刚刚入选了中国首批非物质遗产名录,开始为更多人所关注。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请教了南通风筝博物馆的馆长吴小军。颇具儒雅之气的吴馆长带我们参观了他的风筝博物馆,并把南通风筝的诸多历史与民俗向我们娓娓道来。博物馆其实就是一个风筝完整历史的展示馆,各种风筝琳琅满目,让人叹为观止。

  吴馆长告诉我们,南通位于黄海之滨、长江之北,有着大片平坦的沙滩,为放风筝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每年从农历正月到清明,都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当地人的生活与风筝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可从当地俗谚中窥见一斑:“鹞子口声急,明朝雨打壁”“鹞子满天飞,家家有得收。”

  过去,南通放鹞子是村民的一件大事。放飞前,要把风筝供在堂屋里,烧香磕头,虔诚敬拜。放飞时,由一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老手做“头把手”,带着十几个人拉绳,还有一组人扶着风筝放飞。如果风筝一飞冲天,风筝上的哨鸣可以响彻天地,震慑妖魔。这预示着一年会有好收成;如果鹞子一旦断线,摔落下来,则是大不吉,是“不顺遂”的事。这要烧利市,磕头上香,然后把鹞子撕碎丢入河滩或坟地去。

  如今,放风筝已经没有这么多讲究了,它成了人们强身健体、休闲放松的一种方式。在南通农村,还有10万多人在从事着做风筝的活计。人们认为风筝能够给家人带来吉祥和幸福。在有些人家,风筝祖祖辈辈相传,是不可随意丢弃的传家宝。

  据吴馆长介绍,南通风筝中最有特色的是“六角板鹞”,由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组合而成,有六个凸角,也有由几个这种风筝组合在一起的“七连星”“九连星”等。这种“六角”大的有几米高,上面装有几百只大小不同的“口”“哨”。放上天去,这些口、哨发出不同的高低音,像一支大型乐队在空中合奏,声音可传到几公里之外,十分壮观。所以又有“空中交响乐”的美誉。

  这是一支最世俗的空中交响乐,已在南通上空合奏了上千年,还在连绵不断地演奏下去……

  编辑:杨飞龙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