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感受生命的内涵 嫩江流域旅行全攻略

最后的北方民族

[日期:2011-04-19] 来源:旅行家  作者: [字体: ]
【最后的北方民族:上得了山林,更淌得起江水】
  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从骑马狩猎到开荒种田,当一个个生活在嫩江流域的民族吃力地穿过历史的甬道,有许许多多热情之手向他们伸来。马克思说,“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它的喜剧。”就现在而言,悲剧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悲剧时代总是一个历史时代,不忍说诀别,却还要愉悦地挥挥手。放下猎枪不难,告别马背不难,难的不是一种生产方式向另一种生产方式的转变,难的是固有生存意识的丢失,是张开嘴却挤不出一个本民族单词的尴尬。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满族、蒙古族……这些民族,是我们行走嫩江流域,必须记住的面孔。

  达斡尔人:没有江河的地方,不安家
  朋友向我谈起嫩江时,一口气说了一大串民族名词,鄂伦春、鄂温克、满族、蒙古族……可偏偏少了最嫩江的达斡尔族,不知者无过,但嫩江的故事必须先从达斡尔族讲起。
  达斡尔,是本民族的自称,因译字不同,曾有不同的写法。如达呼尔、达胡尔、达古尔等,解放后统一称为达斡尔族,是17世纪南迁到嫩江流域的。现在,北起嫩江县、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经过讷河县、甘南县、富裕县、龙江县,直到齐齐哈尔郊区,沿着嫩江两岸的支流甘河、讷莫尔河、诺敏河、阿伦河、音河、雅鲁河下游两岸,均有达斡尔人古老的村落。
  采访居住在莫旗尼尔基镇的达斡尔老人苏荣时,他曾说“作为一个以山水为天赐父母的民族,达斡尔人上得了山林,更淌得起江水。”
  的确,达斡尔人对大山有着深深的眷恋,为使生活得以富足,老一辈达斡尔人继承祖先的果敢,常走进深山老林,凭借纳文江激流将大量原木,以“放排”的方式运往山外。从墨尔根(今嫩江县)到雅克萨(今漠河县兴安乡)的古驿道三站哈什太附近有一个哈布奇村,百余年嫩江放排人中,哈布奇村出了一批名声显赫的“口爷”——在头排为大家喊路的领排人,清代沿嫩江修建的城镇、清末修建的中东铁路,所需的大量木材都是哈布奇达斡尔人从大兴安岭经水路运送的。
  达斡尔人渔业生产的历史悠久,对各种鱼的生活习性很熟悉。据说,哲罗鱼较大,睡在河边上就像死鱼一样,过去人们就用绳套捕捉它。鳇鱼遇上奇形怪状的东西,总是先用尾巴抽打一下,达斡尔人就利用这个特点,把大钉磨得明亮而锐利,做成钩子下在江里,鳇鱼用尾巴抽打的时候,就被钩住了。在冰钓期间,还会用“达如勒”(鱼罩,一种用双烟袋杆粗些的柳条和麻绳做成的工具),使用时,双手把它直上直下地捺下去,捺住鱼以后,从它的上口伸进手,将鱼取出串在“逊珠尔”(一头系木质串针的串绳上)。用“达如勒”捕鱼很热闹,人多时可以排成行,也可以站成圈,反复捕捉。

  莫旗的很多朋友,都乐意向我描述他们眼中的莫旗骄傲,“鲁日格勒”、曲棍球,还有达斡尔人的摇篮等等。
  “鲁日格勒”是一种舞蹈,汉语意思为“燃烧”或“兴旺”,舞蹈中的动作有采集、提水、捕鱼、飞翔、禽类斗闹,不过在鲁日格勒舞的原生地区,这种民间舞蹈现在备受冷落,面临失传的危机,搬上舞台的又过于表演化,看不到了劳动的影子。
  曲棍球运动的根在莫旗,这点倒不假。达斡尔族打曲棍球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孩子都可以挥起球杆,在街头随便有达斡尔孩子们玩耍的地方,就能看地道的“曲棍球”,莫力达瓦也因此有了“曲棍球之乡”的美誉。多年来,中国曲棍球队一直以达斡尔族运动员为主,北京奥运会上,就有来自莫力达瓦的7名达斡尔、鄂温克族运动员。可取得的成绩却不那么尽如人意,就好比我们总强调中国的蹴鞠是足球的雏形,可中国足球却总也走不出雏形阶段一样。
  2009年,莫旗拍了一部名为《神奇的达斡尔》的歌舞剧,将达斡尔人的民俗悉数搬上了舞台,不光在北京演了,还作为海峡两岸的交流项目去到了台湾,看着这些被列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民俗登上舞台,观众都感慨“《神奇的达斡尔》很有震撼力,坐在剧院犹如走入了历史博物馆。”历史两个字好沉重,能被历史博物馆收藏的,恐怕也是些寿终正寝的玩意儿了吧!?
  “轻轻摇晃你那榆木摇篮,安详地睡吧,太阳为你露笑脸,安详地睡吧,妈妈守在你身边……”这是达斡尔人传唱已久的一首摇篮曲。达斡尔人对摇篮非常爱护,讲究世代相传,一个摇篮可使用六十年。“达日德”(摇篮)的使用虽然普遍,但在制作上却很是慎重,要请心地善良、为人正派、手艺精良的木匠制作,达斡尔人认为这样的木匠制作的摇篮用起来才心里踏实、安然。莫旗的博物馆里有一只用料讲究的传统摇篮,可普通人家用的,好多都已是铁焊的了,真不知道焊工师傅心地如何,为人怎样,睡进铁摇篮里的达斡尔孩子还能不能像他们的父辈一样上得了山林,趟得起江水?

  达斡尔人常说:“没有江河的地方,达斡尔人不安家;没有流水的地方,不长柳蒿芽。”这柳蒿芽,达斡尔人称之为昆米乐。据说,达斡尔人食用这种野菜至少有300多年的历史了。那时候,达斡尔在黑龙江以北给清朝当兵,同沙俄侵略军打仗,很英勇,宁死不回头,所以人们都称他们为“巴图如”(英雄)。但是士兵的口粮一时运不上,他们便从草丛中,采来昆米乐,用水烫,熬了吃。这种野菜没毒,消化力大,而且败火,能当饭吃。达斡尔把吃昆米乐的食俗从黑龙江带到嫩江。现如今,昆米乐作为一种民族特色菜肴,无论多么盛大的宴会,都在稳坐正席。每年端午节一过人们便开始采集昆米乐,或冰冷或晾干。昆米乐长在江边红柳丛里,有望成为21世纪的保健产品,但进历史博物馆估计是够呛了。
【内容导航】
第1页:溯流到嫩江 第2页:好好地旅游你
第3页:最后的北方民族 第4页:发现“激动”嫩江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