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小型古城风貌——北京门头沟沿河城出行攻略

景点信息

[日期:2008-09-27] 来源:远方网  作者: [字体: ]

 

  小型古城风貌,城内有百余人家,城外建有部分农舍,多为四合院。城内多为过去的军事设施,还有20 多座庙宇,大都是明代所修。民风古朴。这里可东去珍珠湖,西去黄草梁。

  景点信息

  地址:北京门头沟区西北山上

  交通:自驾,沿河城村位于109国道80公里处路口转高沿路(高铺~沿河城)14公里处。从国道路口途经白虎头、牛战、石河、林字台、王龙口等村。

  从门头沟河滩长途汽车站有开往向阳口村的929路专线长途车直达。

  珍珠湖景区,沿公路可向东4公里即到珍珠湖湖滨。亦可乘929公交车前往。

  黄草梁景区,自驾车顺沿黄公路(沿河城~黄草梁),途经石羊沟白羊石虎拐入龙门沟到黄草梁。步行可出沿河城村向西经龙门口、刘家峪、西大台、天津关而到黄草梁,里程约为20公里。

  食宿:目前此景区尚未完全开发,食宿可在沿河城内的小旅店。


景点地图

  景点相关资料

  沿河城及敌台在门头沟区西北山上。为明代边塞城堡,屯兵要塞。因城靠近永定河,故名沿河城。

  城东西长约420米,南北长约300米,有东西二门,东门名万安(已被拆除),西门名永胜,均为砖石结构。城墙用条石和鹅卵石砌筑(现大部塌毁)。城中有《沿河口修城记》石碑一座,记载明万历六年(1578年)御史中丞张卤督建城防始末。

  此城辖有分布于沿河口、龙门口、黄草梁、洪水口一线长达40公里山巅或险隘处的敌台15座,其中3座已毁。筑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至三年。分上下两层,高约15米,宽10米以上。底层用石条铺砌,墙身砌砖;上层周围有垛口,上下层之间有梯相通。敌台上的石额都刻有编号(自沿字第1号至第15号),敌台之间有的虽无城墙连接,但能凭地形居险,彼此呼应,形成一道连续性的防线。

  更为奇特的是在洪水口东侧梨园岭还有一座无编号敌台,其形制外观与编号敌台基本相同。吸引了广大的游客来此游览,游客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无尽的创造力,以及抵御外来侵略的能力和决心。

  沿河城隶属于紫荆关,总归于九镇之一的蓟州镇管辖,是护卫京城的一个重要关隘,具有战略地位。其地最初为千户所,以后相继发展成为守备坐镇和总兵指挥。

  据1982年考查,沿河城最早建于明神宗万历初期,今已毁损,但关城基址和城墙、垛口、敌台得以保存。沿河城关城周长约l 100米,其中一面呈直线,其他三面因山势而建,不很规则。城址选建在永定河衅,反映建造者颇费心计,凭借天然地势,具有极强的防御能力。关城内建有大、小校场,衙门官署和圣人府等机构设施.与此相对应,在永定河的北岸还修筑两座敌台,为关城的前哨阵地,并与之构成犄角之势。现因修建公路,敌台已不存,只留有部分基址。

  关城两侧城墙沿山而修,有敌台16座,今已按顺序编号。有些地段山势险峻,即以崖壁为墙;坡度平缓之处,则将墙体外侧进行铲削,使之陡峭,从而加强防御能力。1582年考古工作者进行考察探掘,还发现了不少石头刻记和其他文物。

 

相关历史

  据《门头沟地名志》载,沿河城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即有人居住,金已成村。沿河城的村名是有个演变过程的。金代成村以来,据当地地理形胜--因为地处几条山沟流水汇入永定河入口处,曾名其村为:三岔(汊)村。迨至明代永乐初年朝廷在该村派兵驻屯之后,即更名“沿河口”。明万历六年(1578)建成城垣之后,再更名“沿河城”,随即将“沿河口”之名甩给了近在咫尺现在的沿河口。

  永乐四年(1406)在沿河口设守御千户所驻防。明景泰二年(1451)在沿河口设守备官员驻守。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正式修建沿河口守备公署,下辖17处险要隘口 80里的防线。明万历六年(1578)由河南仪封人副都御使张卤议修城堡,“数月告成事”,一座东西南北门俱有(东门曰万安,西门曰永胜,南北门为水门),东西长1里,城周1182.3米的山间城堡矗立于绿水青山之间,虎踞龙盘乃古堡要塞之翘楚,碑记有云:“周视关城,未有沿河口之壮者也,”而且修城之后,附近山民陆续搬到城中居住,渐成五业兴旺人烟辐辏的山间小城,此后“再无赤羽之警”,士民“平居不复忧盗,即一旦有缓急,急入城堡凭坚城而守,据河上流为天堑,而壮士挽弓赴敌,人人自坚无忌,西扼虏,东辅诸君国,燕台易水之间可高枕无忧矣”,可见铁堡坚城修建作用之大。于是村以城名。

  自然环境

  【环境】

  地势险要亘古少见,沈榜《宛署杂记》云:"夫太行自天之西柱奔腾以北,云从星拥,几千万派,而至宛平三岔口,折而为二,此堪舆家所谓大聚讲也。一自口东翔,为香山,结局平原,一望数百里,奠我皇都。一自口北走,百折而东,逆势南面,去做皇陵。而浑河玉泉等水纵横其间,为之界分夹送之,令岳渎诸山川,得拱揖襟带,比之共辰。相传冀州风水极佳,宛平盖独收其胜矣。"此处之宛平"三岔口"即指"三岔村"--后来之沿河口,今之沿河城。

  明代之都御史苏佑在其《屯兵要地论》中说:"紫荆关北自沿河口起至倒马关止,最为紧要,盖二关山虽险绝河流中断,外恃宣大,掎角在人,故必有兵屯。"

  明代易州兵备道按察使高文荐,在其《本镇关隘议》中指出:"沿河口议曰:沿河口外通怀来城百余里,中有浑河,足称天堑。西三十里有冲口天津关,去宣府仅 150里,宛平50里。关下稍通戎马,所恃城建山瘠,颇费攀跻,以上制下,他口,特通徒行,皆自来虏迹罕至者,谓非险阻之故耶?"

  立于万历十九年(1591)的《沿河口修城记》碑中说:"国家以宣云为门户,以蓟为屏,而沿河口当两镇之交,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浑河汤汤,襟带其左,盖腹心要害处也。"

  沿河城立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2)的《重修真武庙》碑亦言:"沿河以山为城,以河为池,乃京师咽喉之地。"

  前人识见可谓洞穿八极卓然不凡,事实也是如此,沿河城坐落于门头沟区西北永定河之南岸崇山峻岭之间,原名"三岔村"可谓名副其实,该地扼几道山口一条水口,顺山谷西行北去,皆可通塞外大漠。清《顺天府志》辑明《永乐大典》材料云:"三汊沿河水口,在城西北二百六十里,东西两山高一百八丈,中有浑河通木筏往来,今都司拨军盘诘守把",地形之险世所罕见。从三岔村西南行可达斋堂川,东去可直抵京师,真乃交通要道重要枢纽。况且元明之际沿河口军事机构归属真保镇之紫荆关(后归马水口)参将府节制,为真保镇之东北端,与昌镇为邻,且当数镇之交,与国之门户大同宣化两重镇不远,东去都门屏藩蓟州路途无多,与昌镇之横岭、镇边(现划归河北怀来所辖)、长峪、白羊四城毗邻,近在咫尺,距西南真保镇之紫荆关不过三百余里,鉴于三汊沿河水口战略地位如此重要,故尔历朝历代文臣武将有识之士,都非常重视该地的防务军事设施的建设,不敢掉以轻心稍有疏忽。

 【景观】

  黄草梁景区

  黄草梁,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北14公里处,为北京市西南地区高峰之一。自古就是北京通往塞北的重要通道,传说蚩尤与黄帝战于涿鹿,曾通过于此;王翦灭燕经过于此;元灭金、明抵蒙古都曾在此激战,留下了诸多历史遗迹。

  黄草梁主峰海拔1773米,与灵山、百花山、妙峰山遥遥相望,为北京市西南山区高峰之一。山顶阳面草甸,阴面密林,东南一片草坪绵延数里,称十里坪。

  黄草梁北一带,敌台丛密,城墙连缀,七座城楼于山体上连成一线,故称“七座楼”。敌台地据要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由于黄草梁上的敌台施工细致,用料精实,虽经四百余年风雨剥蚀,至今仍保存完整雄姿依旧。古道旁当年圈马的马圈、明代长城、摩崖石刻保存完整。巍然屹立于群峰之上,成为风景优美的评古吊今之处。

  此处为内长城,北通居庸关;南达紫荆关,是北京西部的重要防线,归沿河城管辖,所以这里的敌台都被标上“沿字 * 号台”。历史上几次战役都发生在这里,金灭辽,元灭金,均假道于此而攻居庸关,故明代有借鉴前代史事,重兵把守,增筑敌台、城墙,扼守古道,保卫京西,不为无由之举。

  黄草梁的花三季不断,春季有山桃花、山杏花、二月兰,五月有大丁香花、杜鹃花,六月有野玫瑰、山丹花,七月黄花,八月绣球,九月江西腊、红豆,十月还有野菊花。登山远眺,峰峦叠翠,连绵起伏,直到天边;山海日出,气象万千。黄草梁还是名副其实的野生动物王国,其间飞禽翔集草甸,走兽出没丛林,它养育了动物,动物们也丰富了它。

  黄草梁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扼古道,依长城,临深谷,据高峰,春花夏树,秋叶冬雪,黄草梁以其自然风光和历史古迹集于一身的独特魅力独步京西,成为京郊户外旅游、观光、考古经典胜地理想去处。

  沧桑长城古道,倏忽梦觉黄梁;秋来登峰远眺,当知地老天荒。

  文物古迹

  【寺庙】

  柏山寺(遗址)  柏山寺位于沿河城与沿河口之间的万柏山下,佛教建筑。明成化八年(1472)重修寺,《重修柏山寺碑》载:“考其本寺,始建唐朝”。明沈榜著《宛署杂记》载:“柏山寺在三岔粤,唐朝建”;“永乐年,耆民同杨建,成化年僧智觉各重修,礼部郎中王琦记”,可见曾大修两次。“天顺之初(1457),智觉与其弟子惠宁发心起建”,历时15年,足见工程之艰,规模之大。

  柏山寺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坐落在万柏丛中,幽雅清新。正殿坐北朝南,足有六七间房大小,十分轩敞。佛像金装肃穆,四周墙壁上满绘壁画,殿前石碑几通,悬挂巨型铁钟一口,此外尚有东西厢房各三大间,南面是山门,分外严整。“内外周备,金碧辉煌”美轮美奂不同凡响。

  山门之西行百步是娘娘庙,供奉着碧霞元君等三尊女神塑像,墙上满绘壁画。院中松柏斜出,似乎在迎送每一位烧香祈子之人。

  柏山寺 被日本鬼子烧毁,徒留山门。

  寺后万柏山腰有一山洞,当地人称之为“菩萨洞”,大明保定总兵都督范阳、 张爵于万历十一年九月(1583)书写“仙人洞”,汉白玉石额,现在保存完好。

  该寺之西曾有一砖结构的通悟大师玄公塔,可惜亦毁于“文革”中,其塔铭刻石侥幸保存下来。

  据《西关志》载明曾佩当年过沿河口时曾留诗一首,诗如下:

  过斋堂村晚宿沿河口寺

  (明)曾佩

  山行旬日外,仅见一平村。
  垒石分畦畛,编茅立户门。
  种豆人耔午,归樵叟负云。
  休予僧毾登毛,静坐月黄昏。

  真武庙  位于沿河城北城墙马面上,明万历六年(1578)创建。《重修真武庙碑》记载,“此城之上建城之时即有此庙”。1758年重修。真武庙有大三间殿堂,正中供奉真武大帝等三泥像,内中尚有桃花女、神龟灵蛇等泥塑,墙上环以精彩壁画,清末直至抗战前夕,该庙为村内公产,贮藏清兵战鼓旗幡等物。1931年有人破坏,庙已荡然无存。

  圣人庙  即文庙,明代已建,在村东上衙门东北,庙前有“文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碑,院中有坐北朝南的大殿三间,内设圣人牌位。院内尚有西房两间,古树参天,郁郁葱葱。《沿河口修城记》碑即在此矗立近四百年,“文革”中被推倒。“文庙”曾长期作为村塾所在地,五十年代后成了生产队饲养室,西厢房成了牲口棚。在京西山区诸多乡镇中的上百个村庄中,真正有孔庙的就沿河城这一座,而沿河城又是元明清以来的京西军事指挥中枢,驻屯将佐士兵三千余人,在军人云集以军事著称的沿河城居然独一无二的建有孔庙,其意义绝对不同凡响。他标志着那时的军人渴望允文允武文武双修的心态和追求。

  老君堂  老君堂与戏台相对。明代已建,道教建筑,供奉太清太上老君李耳。坐北朝南,里外两院,内院正殿三大间,有老君塑像及壁画,巨钟一口,后因年深日久,庙宇倒塌,得到柏山寺末代住持寿材和尚资助修复,故老君堂又有门额曰“瑞云寺”。修复后无塑像,仅在墙上彩绘老君像。清末至抗战初期,该庙一直存有清兵的兵器,像大抬杆儿,土炮等。

  东西两厢清末民初为村塾所在地,由师正聪、黄国珠执教,后兴办新学,直至学校撤到斋堂之前一直都是学校所在地,前几年老君堂内外两院被夷平成为学校操场,学校校长室会议室即为老君堂正殿旧址。

  关王祠  又叫老爷庙,在西门外现邮局址。天启四年(I624),都指挥张经纬守备立碑云:“修城隍庙建关王祠以祀正神。”关王祠坐西朝东,正殿三大间,殿内供奉关王坐像,周仓立像倚立关王之后,庙前两匹泥塑彩绘红马,各一马童挽缰伫立。院内北屋三间。清时驻一把总,百姓称之“下衙门”。抗战期间庙宇为日寇焚烧而坍塌,一片瓦砾,曾有一批八路军阵亡士兵遗体掩埋于此处。

  城隍庙  1623年张经纬建,在城东门南,三官庙东,三间房,有泥塑城隍老爷像,门前有两马童为城隍老爷拉马塑像,1931年遭坏人拆毁,现已改盖民房。

  三官庙  何时所建难于考证,其址亦在村东门南,与城隍庙并排仅一墙之隔,殿房坐南朝北大五间,内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天官面带戚容,殿内壁画环绕,有巨钟一口,悬于廊檐之下,1931年遭人破坏。

  文昌庙  即文昌帝君庙,简称文昌庙,位于城东南隅城子陀下,一间房,内有乌帽长髯文官塑像,应为文昌帝君,乡人传说供奉的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现早已坍毁。

  文昌帝君是文昌星与梓潼帝君合而为一的文教之神。文昌本为古星官名,是斗魁(魁星)之上六星的总称。周、汉、晋以来,将文昌配于郊祀。梓潼帝君本为雷神,宋、元道士声称玉皇大帝命梓潼帝君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文昌星和梓潼帝君都被道教尊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将两者合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故称文昌帝君。

  魁星阁  建筑时间不可考,与文昌庙相邻,坐落于城之东南,暗合“紫气东来”之意。据古书载,魁星是天上黄道28宿之一,最初在汉代《孝经援神契》纬书中有“魁主文章”之说;东汉宋均注:“魁星屈曲相钩,似文字之划。”由此后世把“魁星”演化成天上文官之首,古人信奉其主宰文运,为文章兴衰之神。历代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魁星”。

  建筑别致,为一四方形亭子,无墙有窗,内有魁星佬儿泥塑像--一个鬼形的神象,一脚向后跷起,形如“魁”字的大弯钩;一手捧斗,象征“魁”字中的小斗字;一手执笔如点状,以示点中了中举的士子。这就是传说的“魁星点斗”。科举时代,据说“魁星点斗”为文运兴旺之兆,于是取“魁”字字形的会意,在阁内塑造了这么个似鬼似神的塑像。清代士子们对这座“魁星”像毕躬毕敬,每当秋闱开考之前,朝拜者争往不绝。现在早已塌毁。

  镇海候  一间,正对北门,位于现在粮库门前,有一尺高的泥塑像一座,供奉的是宋朝将军施谔(伯成),封号靖江王镇海候。屋内环有壁画,相传北门为水门,镇海候乃镇水之神,早已无存。

  五道庙  原位于戏台前,索广宽家北屋西山墙下,正对西门。一间小屋,有五道神神像泥塑,有壁画。后被拆毁,移至戏台西山墙下,仍坐东朝西,早已无存。

  火神庙  位于学校厕所城墙马面之上,三间房,内有泥塑神像。

  马王庙  位于林家胡同,黄家旧屋后北城墙马面之上,三间房,内塑三只眼的马王爷,有壁画,内容有姜太公封禅事,早已塌毁。

  牛王庙  位于沿河城西关火药楼之侧,仅一小间,但有泥塑牛王神像,环以壁画,1901年随火药楼被洋鬼子炸毁。

  红龙庙  位于臧家坟沟口,现在大井水房上,大板仓脚下,有一大殿,内有红龙、青龙神像。据传一架红龙码子为洪水从山西冲来,乡人因其千里而来,法身不坏,又于落水石窟退水有功,知其灵验,便将其迎入该庙。后为拉骆驼的江湖客盗走其避水珠而灵气尽失。庙内有壁画,为沿河城各龙王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庙前两株古槐,遮天蔽日,抗战中因我八路军围困,日寇甚急,不敢出村,缺少燃料,遂将两株树炸倒烧火做饭,此后沿河城少了一大景观。

  黑龙庙  位于小井之上,黑龙木港内,仅一小间,建于一大平石上,现已塌毁,从乱石堆中可揣测当时情景。

  黄龙庙  位于柏山寺脚下,正与水峪口、龙潭湾遥相对应,有三间房的殿堂,内供奉黄龙神像,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尚有断垣残壁,后乡政府迁于此处建房。

  彩绘佛像岩画  在水峪口沟佛崖处,相传有九幅彩绘佛像岩画,不知绘于何年,而且可能由于季节、气温、湿度等原因岩画时隐时现。乡人传曰:“谁要看见九座佛,金子银子往家驮。”今人有看到过六幅的,有看到三幅的,就没看到九幅。相传日军修公路,炸掉一层石壁,岩画反更清新艳丽,再炸则更为清晰。日人以为佛祖震怒,立即跪下祷告,请佛祖宽恕,遂改道而行。可惜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公路将整个山头炸下去,九座佛像彩绘岩画永远绝迹了。

【内容导航】
第1页:景点信息 第2页:石刻
第3页:文物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门头沟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
* dd 发表于 2008/10/3 6:53:49
very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