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小型古城风貌——北京门头沟沿河城出行攻略

石刻

[日期:2008-09-27] 来源:远方网  作者: [字体: ]

  【石刻】

  魏氏先茔碑(魏氏先茔之记)  位于沿河城南坡东五里坡村城子坨下的魏家老坟之中,刻于明代。碑前有石桌、石香炉。碑高1.2米,宽0.53米。碑额篆“魏氏先茔”,碑阴楷书“续祖联芳”,下刻魏氏先祖200余人之名。碑文记述了魏氏“原籍淮安府邳州睢宁人也”,出任沿河城“听奉王命,久役示外,享祭不便”,而“顺天府宛平县离京百余之里地名青白口社沿河三岔村地势丰饶人物淳朴”,于是选择了该处“风雷增益之处,清幽高远之地”城子坨下立下祖坟,“建墓、植树、搜土、石刻、修茔、往来路径,一一无碍”,此碑立于明正德八年(1513),由进士出身兵部主事莆田郭清撰文。

  沿河城守备府碑  现存沿河城办事处,明天启四年(1624)“钦依守备沿河口地方都指挥张经纬”立。汉白玉石质,高1.1米,宽0.65米。上半部已残,中间风化严重,字迹难辨。碑载:“沿河城守备设于嘉靖三十二年,城建于万历六年。万历二十二年李化龙并议偏处之敌台关隘,条陈便于声援。……修城隍庙,建关王祠,以礼正神;修道路,兴水利,多栽植,以遗惠将来;薄奢侈,从俭约,以挽颓风;制器械,供帐具,以备公用。必欲治公事如私事,以实心做实事,兢兢业业,朝夕以尽吾职分与力量。”碑下半部刻有十九任沿河口军事将领名号、官职、籍贯、到任及升迁时间等。张经纬,直隶河间人,天启三年(1623)六月十九日到任,天启六年(1626)八月升任天津都院中军游击,在沿河城任职三年。

  沿河口修城记碑  原立于村东圣人庙内,“文革”中被推倒,现在存于沿河城办事处院内。碑座已无,仅存碑首、碑身。碑高2.17米,宽0.88米,汉白玉质。此碑立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由总理紫荆关等保定等府地方兵备兼理马政驿传山西提刑按察副使北海冯子履撰并书。碑文对万历六年(1578)修建沿河城始末记述详备。碑文载:“国家以宣云为门户,以蓟为屏,而沿河口当两镇之交,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浑河汤汤,襟带其左,盖腹心要害处也。”修城之前当年身处军事要冲的山民,终年不堪其苦,“虏阑人塞,民闻警清散去,保匿山谷间,百姓未贴席而卧也。”修城时“命吏俱备锸积储□,期期而不具罪之;命将校督吏卒分工而作,期期而不就罪之,”“凡数月告成事。”修成后,“再无赤羽之警”,士民“平居不复忧盗,即一旦有缓急,急入城堡凭坚城而守,据河上流为天堑,而壮士挽弓赴敌,人人自坚无忌,西扼虏东辅诸君国,燕台易水之间可高枕无忧矣”,“……皆公等策以其间,为此城也。”“故知设险守国,要惟在任人哉。”

  宛平怀来交界孤山刻石  该刻石位于白羊石虎村西山谷孤山的崖壁之上。文曰:“孤山,顺天府宛平县,西至麻黄峪十里怀来属,东至新庄窠二十里宛平属,雍正八年八月一日立” 。 字迹清晰,“孤山”二字楷书逾尺,其他字稍小。石刻明确划定宛平县与怀来县地界,白羊石虎山谷是当时宛平县通往怀来盆地以至内蒙的重要通道。雍正八年庚戌当是公元1730年。

  白羊石虎告示碑   位于斋堂镇沿河城白羊石虎村,清代,汉白玉质,已残,宽0. 75 米,厚0.15米。碑阳 13 行文字。碑立于光绪十五年(l889)。为宛平县正堂李□□“为石港沟山民索显发、谭云从等联名呈控沿河营私征粮石(食)等情一案”,发布告示,将本地石港、龙门、段木、十字四沟土地重新丈量,定章每年宛平县征收粮银15两。并不准再行私垦。

  碑阴 17 行文字,碑载:“惟查沿河营现在情形异常艰苦,可否将此项粮石(食)折价征收拨解沿河营,……山民如再滋举口控,情加倍认罪,已由该县贵令姑免深究,兵民永远相安,各无争执。有宛平县执照者地亩交银15两……”“四沟山地未领县执照者之军余(额外兵丁) 计屯田三顷四十八亩,则仍就近向沿河营按年文纳粮银。每年十月一日为期交清后即给予刊刻印信收票……永远相安,毋再生衅。”

  柏山寺重修记碑  该碑明永乐三年立于柏山寺内。
  柏山寺重修碑  该碑立于明成化八年,在柏山寺内。

  修真武庙题记碑  立于大清乾隆二十五年五月,该碑由汉白玉石刻成,高2米,宽56厘米,发现于李家胡同下院。碑文记载:“沿河以山为城,以河为池,乃京师咽喉之地。”立碑官员再次说明天津关、洪水口等地,当时归沿河城都阃府所辖。

  碑载:真武庙建于1578年,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 “神圣露居”,使“见之者莫不伤心悇日”。当时镇守该地的李子龙公“阅城之日见此景况而憮然”,遂带头“捐俸重修”,“军民人等一闻此讯,莫不欢欣鼓舞,富者助以财,贫者助以力,期期而成,大为沿地生辉矣!”

  德兴府矾山县圣泉柏山寺故通悟大师及其通悟大师玄公塔铭并序。

  通悟大师玄公塔 原立于沿河城办事处北山坡的梯田间(原是柏山寺的香火地),坐北朝南,砖砌六角须弥座,上刻万字花纹及雀替,三檐转角斗拱为三踩单翅,每边宽1.08米,通高4米,塔前有篆字铭文“通悟大师玄公灵塔”,下有二扇砖门,后有两扇窗,塔右侧刻《德兴府矾山县圣泉柏山寺故通悟大师玄公塔铭并序》。

  塔铭长0.50米,宽0.42米,计字40行,碑文由进士王庭硅于元宪宗七年(1257)撰并书篆。通悟大师“俗姓杨,讳祖玄”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生于金大定二十五年乙巳(1185),卒于元初蒙哥时的乙卯年(1255),终年72岁。“通悟”乃其师号,又称“龙溪老人”。这位杨祖玄聪慧绝伦,:“生而敦实,赋性聪明,幼礼花严出家。其于教也,不待寻行数里而通其于禅也,不待拈捶竖拂而悟。花严大师归,乃默而奇之,赐号曰‘通悟’”;他慈悲为本宽大为怀,普渡众生救人急难,“值兵革之际”,金元之交,战祸频起民不聊生,“天下大饥,人皆艰食,赖师恩育而得活者众”,“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他以自己的德行教化无数乡民:“及其壮也,游历四方,见者无不钦服,佥曰‘师之学业一一有模范,师之书写字字有规式’,致措□唾皆异于人,在云燕间鲜有能及者”,“使四方龙象闻之靡不跷足引领企仰者也” ;通悟大师虽德高望重,仍平易近人,待兵荒马乱甫定,他受德兴府官众敦请,前去住持法云等寺,修复殿宇重塑佛像,尚未完备之时,本乡官众韩曹诸公前来相迎,再三恳请大师 “兵革之后吾师居于他所实为愧也,况乡中古刹皆已煨烬,乃彷徨而不忍见,今欲复完,舍通悟大师之德,力无有能者,乃修书状再三请师”,大师为人随和,“以乡间之故难以他辞”,乃回到故乡,苦心经营殚思竭力,将古庙诸圣之法像装饰一新,“再纠白莲之社众”,将朱窝(今之“珠窝”村)、结石(今之“碣石”村)大明等寺尽行修复。正因为通悟大师有如此德行操守无量功德,人人称赞,戊申春(公元1248年)又蒙受“紫衣”师号。大师尊号虽高,却毫无矜色,“他祝赞之礼愈恭,焚诵之心益厚”,礼佛更加虔诚,志向更加坚定。待大师72岁圆寂之时,他坦然辞其大众,遗颂曰:

  七十有二载,虚度过一生。五蕴已皆谢,地水及火风。
  万法无实体,诸缘尽是空。塌去便归去,明月与清风。

  及至大师殡时,“天色晴明,彩云屡现,祥风遽生,使数尺灵幡崛然而起于空中离也。自百余丈见之者,无不骇然。次日灰尽烟灭,得舍利许多,其圆明不让于隋珠。其弟子理公辈曰:‘此僧家之常事,不可矜卫,然不能违时人之心。’”于是将舍利子一分为二,“一分奉埽大明(寺),一分奉埽于此。”

  通悟大师玄公塔在“文革”中被推倒,原塔现已荡然无存,唯留遗址与塔铭矣!

  沿河城革命烈士纪念碑  位于沿河城东门外,建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碑高 3.14 米,宽1米,厚 l 米。碑阳是焦若愚题写的“沿河城革命烈士纪念碑” 十个大字,碑阴由索宝林先生书写,写有 63 位革命烈士的英名,其中抗战时期牺牲45人,解放战争时期牺牲16人,抗美援朝时牺牲 l 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牺牲 l 人。

  【古建筑】

  沿河城军事要塞

  城垣  明万历六年戊寅(1578)由副都御史张卤(号浒东,河南仪封人)议修沿河城,数月告成。东门面向京城,故名之为“万安”;西门面对蒙古各部来犯之向,故名之为“永胜”;南北两门均为券形水门。东、西、北三面城墙为直线,南面城墙为弧形,城墙以条石和巨型鹅卵石砌就,城墙上有马道,上有雉堞女墙,北城墙462米,两端建有角台,城墙上有马王庙、真武庙、火神庙,东西长一里,南北宽为半里,城周1182.3米的山间城堡矗立,碑记有云:“周视关城,未有沿河口之壮者也”,而且山城竣工之后,附近山民陆陆续续搬到其中居住,渐成五业兴旺人烟辐辏的山间小城,此后“再无赤羽之警”,士民“平居不复忧盗,即一旦有缓急,急入收堡,凭坚城而守,据河上流为天堑,而壮士挽弓赴敌,人人自坚无忌,西扼虏,东辅诸君国,燕台易水之间可高枕无忧矣!”

  城中原有三街六巷七十二条胡同,现在尚存前后街,城外西关关帝庙内有把总的衙署,人称下衙门;城东有守备府衙(清时墙上大书都阃府三字),城东北角设有营房、小校场,城西南制高点上设有大板仓、望警台;城西设有火药楼、过营岗、大校场、演武厅、夏辕等设施。沿河城作为京畿西陲军事守备中枢,驻防之官明时为守备、清时为都司,官阶为四品武官,下辖十七道关口,空心敌台十七座,附墙台五座,烽火台九座,边墙五百八十丈,二三千马步军兵。

  城 门  沿河城城门之上皆有城门楼,因年深日久城门楼皆已坍塌,荡然无存。东西城门各名之为“万安门”、“永胜门”,因为沿河城是依南山而建,故南北城门皆为水门。目前西、南、北三门具在,其中南门因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天降大雨,雨水形成山洪从南门轰然而入,直接威胁后街村民的安全,遂由民兵将其垒闭。而东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修丰沙复线时,因铁道部的一辆由东向西行驶的工具车过不去,便将东门擅自拆毁,使得今日沿河城只剩三门。

  敌 台  明隆庆初年至万历初年,兵部右侍郎汪道昆携总督刘应节(字子和,山东潍县人,隆庆四年在任)、杨兆(字梦境,陕西扶施人,万历元年任)等主持着重增建从居庸关过沿河口以西空心敌台二百余个,其中在现门头沟区辖界内,从沿河口始,共建有空心敌台十七座(隆庆五年至万历二年1571~1574年修建),附墙台五座,烽火台六座(到明崇祯九年丙子又复建烽墩三座),边墙五百八十丈。在沿河城乡境内的有十一座空心敌台,其具体分布是:永定河口为“沿字壹号、贰号台”(“沿字壹号台”在河之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当地百姓为在河上修建吊桥,而将其拆毁;“沿字贰号台”在长崖根头起的山岗上,抗日战争中为日寇炸毁);沿河城以西现在的沿河口河东为“沿字叁号台”,河西为“沿字肆号台”;进石羊沟走二里许,到二道城子,有“沿字伍号台”;在黄草梁上有老百姓说的“七座楼”,即七座敌台,其中六座为“沿字陆至拾壹号”敌台,外加一座未统一排号石结构的敌台,一共是七座。这七座敌台之间石墙相连,蜿蜒逶迤横排三里许,四五百年过去,七座敌台依旧巍然耸立在黄草梁之巅,雄风不减当年。

  上衙门  上衙门为明代守备府,清代的都阃府,位于城东街南,现在被百姓称之为“花大门”处,当初该院一连数进,规模宏大。1901年闹八国联军时被德国鬼子烧成一片白地,后被财主师义文买了这块火场,重新建起地主庄园,虽则华丽,但已非当年衙门景象。

  当时沿河城守备府下辖十七个险关要隘,它们是:三汊沿河水口、石巷口、东小龙门口、天津关口、爨里口、东龙门口、天桥关口、梨园岭口、滑车安口、天门关口、洪水口、乾涧口、恶鱼涧口、夹耳安口、西小龙门口、支锅石口、毛葫芦安口。沿河口极盛时期则在明代中叶,据总兵刘效祖《四镇三关志》载:“万历四年丙子(1576)沿河口设守备一员、领中军一员、把总一员、巡捕员,额兵一千二百一名;沿河口下忠顺营官员三员,军八百七名、备御班军五十八名,额兵八百六十五名。盔甲一千二百二十一副,兵器七千八百七十件,火器五千四百一十五件,战马五十匹”。翌年,总督侍郎杨博题准又给沿河口战马一百匹。真可谓兵强马壮将卒如云。

  下衙门  关帝庙内有主管治安等项事务的把总办公,百姓称之下衙门。关帝庙在抗日战争期间为日本鬼子焚毁,早已倾颓,后有数十名八路军重伤员死亡将士被八路军野战医院夜葬于斯,“文革”期间在其旧址之上建起邮局。电影《手机》开头的镜头就是取于该地。

  夏辕  夏辕在现在沿河口东万柏山旁,乃驻军之所,清末沿河城守土之官朱大老,被德国鬼子捆绑于夏辕核桃树上,乱枪射杀。现在该处乃是一片良田,再无当年遗迹。

  大校场  大校场位于沿河口斜对过,背靠南山,与夏辕相对,与演武厅毗邻,乃沿河城驻军演习操练之所。现在已经成为梯田。

  小校场  小校场位于沿河城内东北角,与营房、上衙门相近,乃城内驻屯之军每日清晨齐队操练之所。现在已经起建房屋,成为沿河城乡政府宿舍。

  演武厅  演武厅在大校场之侧,紧靠河滩大道,合作化之后曾经长期沦为牛圈。当年乃操练比武之地,现在尚有断墙一截,依稀看到当年之风采。

  营房  在沿河城上衙门东北,北门之东,小校场旁边,当年是驻军之所,现在乃为一片民房。

  火药楼  火药楼位于沿河城西关靠永定河的山崖上,乃当年驻屯之军存储火药之所。1901年被德国鬼子放火炸掉,其址当可从韩甫臣房子的地基阶石稍见端倪。

  过营岗  过营岗是一个哨位,沿河城驻屯之官派出的哨兵,负责盘查来往人员。其位置在现在沿河城道班旁边的小桥附近。

  望警台  望警台位于沿河城制高点大板仓之下,沿河城驻屯将佐派人在此,视线所及即是观望由此到塞外相沿成线的烽火台有无警报,以便早做应对决策。

  大板仓  大板仓位于沿河城制高点南城墙之上,乃当地驻屯之军囤粮之所。该仓于嘉靖三十二年(1545)由巡按御使黄洪建议:“在该地添设一仓,储米粮”而兴建的,现在唯留遗址。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在其上修建岗楼,控制全村。

  炮台  在沿河城四角均设有炮台。

  五大烽墩 即烽火台

  其一、位于东岭和西岭交界处,在沿河城举目可见其四方台基。
  其二、位于南城墙外,师家坟头起。
  其三、位于后洼师义普坟边,当年烽墩地基尚留痕迹。

  其四、位于万柏山尖,与日本鬼子炮楼相隔五十米左右,如果面对该山,左为烽火台,右为鬼子炮楼,站立在烽火台遗址之上,俯首可见沿河口河东、河西两座空心敌台及其短城墙数米。

  其五、位于石羊沟大东宫与偏台之间,其址坍塌的碎石砖瓦尚能看出。

  石羊沟里的军事设施

  石羊沟里有名二道城子、五道城子、七道城子的地名,但是不见一道、三道、四道、六道和更多道的城子,这些地方显系元和元以前的军事设施,可惜至今尚无专家前往考察认证,成为石羊沟扑朔迷离的军事设施之谜。

  二道城子  位于石羊沟口三里许,有空心敌台一座,乃“沿字伍号台”。

  五道城子  位于石羊沟半沟里,距沿河城15华里处,地势十分险要,两山雄峙壁立如门之状,据说远在元代即曾派兵设卡在此把守,遂得以留下“五道城子”之名。军阀混战时闹中央军时,这儿的地形被中央军看上了,就命令老百姓用特大石块将五道城子峡口垒闭,断绝上下交通,状如水坝,异常坚固。

  七道城子  在石羊沟大东宫偏台炮台附近。

  其余一道城子、三道城子、四道城子、六道城子、八道、九道乃至更多道的城子,现在尚无人确知其准确方位和下落。

  戏台

  戏台始建于明,位于沿河城中部偏西,座南朝北,三间,坐落于1.5米高石基上。悬山卷棚顶,灰筒瓦顶,柱枋间旋子彩绘。戏台面阔6.20米,进深7.40米。戏台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戏台前面是个小广场,原本只供军兵村民看戏,但是民国以来,沿河城许多大事都是发生在这里的。戏台对面的一级古槐见证了一切。

  【古墓葬】

  塔湾儿石塔  出东门前行一里许,到塔湾有一石塔,塔顶黑且圆,击之铿然有声,似为金属合金制。传为一游方僧人至此,为沿河城这紧靠南山的“船”打的一根“船桩”,为村庄长久永安之意,亦为沿河城一大景观。“文革”中亦惨遭毁坏,现已难觅其踪。

  德兴府矾山县圣泉柏山寺故通悟大师玄公塔  通悟大师玄公塔原立于沿河城办事处北山坡的梯田间(原是柏山寺的香火地),坐北朝南,砖砌六角须弥座,上刻万字花纹及雀替,三檐转角斗拱为三踩单翅,每边宽1.08米,通高4米,塔前有篆字铭文“通悟大师玄公灵塔”,下有二扇砖门,后有两扇窗,塔右侧刻《德兴府矾山县圣泉柏山寺故通悟大师玄公塔铭并序》。

  塔铭长0.50米,宽0.42米,计字40行,碑文由进士王庭硅于元宪宗七年(1257)撰并书篆。

  【古道】

  皇太妃岭道  辽金时代西奚族所辟的皇太妃岭道经刘家峪、龙门口、沿河城,过永定河而去。

  【古井】

  沿河城有古井一眼,在臧家坟沟与城墙交汇处的平台上,井深数丈,人称大井(小井在沿河城西关黑龙木港内),20世纪50年代尚还在用,后修丰沙铁路的工程队在井之侧修了水井房,大井才退出历史舞台停止使用。

  【古树】

  红龙庙前两株古槐  红龙庙前那两株古槐遮天蔽日,为沿河城国槐之最。抗战中日寇在红龙庙附近的大板仓修建碉堡,居高临下控扼全城。抗战后期,因我八路军围困敌据点,日寇甚急,不敢出村,缺少燃料,遂将两株树炸倒烧火做饭,此后沿河城少了一大景观。

  沿河城戏台对面古槐  沿河城戏台对面古槐有几百年的树龄,沿河城百年风云都是在这棵古槐下发生的,它见证了沿河城百年的历史沧桑。

【内容导航】
第1页:景点信息 第2页:石刻
第3页:文物

【iouter.com】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非(iouter.com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9608691@qq.com 或电话:189六四五六4971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收藏 推荐 打印
相关新闻       门头沟 
图片新闻      
热门评论
* dd 发表于 2008/10/3 6:53:49
very good